《中国人的人格》_读书笔记1000字
草草翻完,对自由描述比较到位,正是我们缺失的,所以有必要推崇一下。
胡适,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喜欢他的人,说他真性情,活得恣意潇洒又有乐趣。不喜欢他的人,说他学问简陋、哗众取宠、千夫所指。
其他的路人,对胡适的印象一般都是扛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旗。
对那些谩骂他的人,他说的是:“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候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候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凡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朱学勤先生对胡适有一个评价,说他没有“被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作为一个知识文化分子,他不止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喜谈政治,可偏偏言论又与实际政治格格不入。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政治环境并不足以使得胡适的自由主义主张得以实施,以至于他孜孜追求的西方民主政治的理想在口诛笔伐中得不到实现,也招来了数不清的骂名。他的自由主义的呼喊虽得到了知识界、思想界的回应,被称颂“不特文笔纵横,一往无敌,而威武不屈,胆略过人。”但也因其批判的言论吧国民党的上上下下都得罪了一遍。
在他看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由来已久的传统。言论的自由可以鼓励人人肯说,替代小人们天天歌功颂德、鼓吹升平的滥调。这才是他认为的自由主义思想。
胡适去世后,世人给他的碑文是这样写的——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杜威先生有一句话,用来评价胡适怕是再恰当不过了——“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他的特性有两种: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才可以塑造出这样一个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的胡适之吧!也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被后人牢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