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精装版)》_读书笔记1100字
也许《万历十五年》之于黄先生更出名,从一个历史的剖面,小细节处谈论他的大历史观。我还能记得那个像棒棒糖一样的圆圈圈。
本书似是分析、论证自己已归纳出的观点多于阐述历史本身,也就是因之有历史的纵深和现代化国家及经济的概念,才能把中国历史全部笼罩在黄先生自建的完备系统下。这是归纳总结,参考对照的方法。
中华之特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以建立一种统一的所谓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政治体制,后来的朝代更迭,也还是在这样大的框架下做小的蹦哒,周而复始又各尽其是。这中间的原因是什么呢?黄先生给出了一个醒目的观点:中华之地理和气候条件,要求各个地方有互通协作的关系,以确保旱涝期间应对生计问题,因此需得一个统一的国家以便资源调度。而朝代的更迭,则赖于人口的增长和典型农业社会的资源配置不均衡所致。农业社会所有的资源来自于土地(无成熟商业,无制造业,无技术革新),而土地的产能是有限的,人口数量和土地的兼并是随着稳定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长的;当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中下层之间的矛盾鸿沟就会扩大,从而导致激烈的起义暴动,最终达成王朝更迭,重新洗牌。
第二个问题是,何以这样稳固的中央集权政体延续两千年之久,又无从生发出西方式的现代经济和国家制度?黄先生提出了不能以数目字管理。也就是从统计上无法详实管理,而只能预先以道德文章、先贤理想作为囫囵的架构,从上而下推及,又不能管理到具体户口,抽税到个人,对社会基层的变动、土地的兼并等无法做出时效性的反应。因之其政治结构就要求一个稳定均一的农业社会。
但问题又来了,为何不能实施数目字管理?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设计上是皇权直接统辖万民,从基层抽税,而实际执行中,并不能够面面俱到,对土地兼并的无力反应也会造成对基层的失控。在皇权与万民之间,缺少一个权威的、有效的、受监督的管理层,而代之以兼并土地、压榨资源的权贵阶层。靠什么统筹万民呢?当权者想到了独尊儒术,用儒家(宋后即理学)内敛的、道德化的伦理教条,来代替组织基层的力量。所谓教化的力量,就是一切皆可受道德评判——政治的,文化的,技术的,商业的……从而将万民绑缚在土地上,阻断了技术创造、商业流通的可能性。黄先生又提到了私有财产的问题,个人私有财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民事诉讼的法律和流程,也没有诉讼所需费用,从而无从保证私有权利,无从发展商业组织,进而进行其他方面的创造和革新。
黄仁宇先生给我的,是一种大历史观的视角,是一种统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把历史问题,从权谋、起义、王朝更迭的事件中解脱出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建立一种宏观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