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先生》_读书笔记1100字
《那时的先生》读书笔记
这是一部描写抗战期间,知识分子在烽火连天,书剑飘零的岁月流亡四川南溪李庄生活的纪实书 ,李庄人的慨然相助,使流亡中的学者和莘莘学子得以安置一张平静的书桌,中国的人文学术与新式教育在西南部这个乡村古镇得以薪传火播,绵延发展。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北平沦陷后,各所高校学生及家属相继逃往昆明,不久遭到轰炸,随后迁往四川李庄,由于连年的战乱,古镇已衰弱,往日的繁华不再,变得偏僻和闭塞。当地村民由于缺乏对考古学以及医学解剖的认识,竟盛行起研究院、同济大学等学院“吃人”的谣言,他们另眼看待这群暂时安身在此的“下乡人”,宁可绕行,不予接近,更有甚者要将史语所人员投进火海,当北京烤鸭烧了。这些学术研究机关刚刚逃离了日军的轰炸,从颠簸劳顿中缓过神来,便又突然陷入一种新的尴尬和惊恐。国民政府发来电报,其中“前方抗战,后方捣乱”等字眼,尽显无奈,时值国家生死危难,将士们前线浴血奋战,后方实不该再添乱分心。
这些学术研究机构的学界名流协同师生被迫流亡,辗转各地,为保护国家的文化典籍,珍贵文物,一路携逃,动荡的时局,资金匮乏,交通不便,其中艰辛可想而知。面对上海三所研究院的负责人的不作为,傅斯年捶胸顿足,知其不可为后无奈弃之不管,心中甚是歉疚,时人与后人谈到傅斯年多着笔于他的才气、豪气与霸气,殊不知他在为人处世方面能屈能伸的机智与超强本领。当民生公司在运输珍贵书箱等物资的过程中,不幸翻船,傅斯年悲愤交集之际,设法救治,他对那些宝贵的物资的折损痛心疾首,将损失降到最小,也算是尽了人事。
先生的风骨,正是民族的底气,他们为避免各沦陷区古文物和古建筑遗存毁于战火,终日奔波,不辞辛劳,令世人所敬仰。
1944年,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美军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轰炸,为保护地面文物,梁思成曾专门赶往美军在重庆的指挥部,向负责轰炸任务的布朗森上校痛陈保护奈良、京都的意义所在:古建筑乃一方土地文明、文化之根,它们无关阶级、无关国界,是全人类的财富,此时保护文物更乃不世之功。梁思成还将自己亲手绘制的标有古建筑位置的图纸交予了美军指挥官,就这样使得京都、奈良两座古都,幸免于难。这件往事,梁思成鲜有提及,40多年后,日本朝野得知此情,无不对梁思成人品境界报以钦佩,立其铜像以示感激之情。
那个年代的人们身上有着强大的民族责任感,背负着“驱除鞑辱,振兴中华”的使命,他们救亡图存,正是他们不断的努力使得国家度过了危难关头,不断繁荣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