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一切都还没有注定》_读书笔记_3500字

《一切都还没有注定》_读书笔记3500字

一切都还没有注定

学诚著 贤书 贤帆绘

◆佛法的智慧有三种:现量、比量和圣教量。圣教量,就是我刚才谈到的,有三藏十二部;比量就是推理,理论的推理、因明的推理;现量是必须从人的修行——止观上修出来的一种智慧。我们要对经论、戒律、三宝建立信心,对圣教量建立信心,在行持上真正能够照着闻思修、戒定慧去做,有了佛法的现量智慧之后,再进行比量的推理。我们的心是无形无相的,智慧也是如此,也是没有形相的。智慧是人的一种判断力——判断的力量。越有智慧,判断力就越强。

什么叫“我”呢?就是人的种种观念、人的形象、人的业力,聚集在一堆,假名为“我”。分析下去,就是色、受、想、行、识,本身是没有的,是假合的。我们把假合的“我”当成一个实在的“我”,并且把别人——假合的人,也当成一个实在的人来看待。这是世间法的标准,佛法不是这么认识的。

◆ 培养乐观的心态

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大乘佛法是培养乐观的心态,小乘佛法是培养悲观的心态。小乘佛法修无常——人命无常,这是从悲观的角度来激发我们积极的行为。大乘佛法是从乐观的角度来培养我们积极的行为,因为大乘佛法要度众生,如果我们天天悲观的话,怎么去度众生呢?就没有什么兴趣去度众生。小乘要厌离,要厌离这个世界,三界无安,三界一无是处,必须要悲观,世间的一切,不值得计较,不值得留恋,都是虚假之相,然后慢慢才有办法生起出离心,这就是我们对外相的一种反应。 乐观,佛法修行也是有快乐的,禅悦为食,禅定本身就有喜乐。有喜乐,有法乐,我们才能避免身心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我们如果在佛法的修行上没有得到欢喜和快乐——修行的一种快乐觉受,那肯定修不下去,越修越苦,那谁还修呢?肯定大家都不修。我们汉传佛教的教理行果和藏传佛教的见修行果是一致的,关键是要跟法师、善知识来学,而不是照着语言文字来学,要照人引导的整个心路历程来学,所以道次第在人的心上,而不是在书本上。[插图]

◆ 讨论的目的

我们常常说“宗门教下”,天台、华严、唯识、中观乃至戒律、净土,都非常注重教理的学习。禅宗就比较不同,禅宗是为了让我们开悟,让我们觉悟,让我们心领神会,它更加注重人的一些感性方面的思维,所以有“风动幡动”、棒喝等种种禅宗的方法,让我们感悟。在理论方面、教理方面,佛法就比较注重逻辑——内在的逻辑,我们内心只有根据内在的佛法的逻辑进行思维,心才不容易散乱。

◆ 怎样皈依

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自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等

◆ 弥补内心的缺陷

我们遇到一件事情,起心动念,是用智慧、知识、经验,还是用烦恼来解决,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我们怎么做是符合佛法的标准的——在义理方面符合佛法的标准,在行为方面也符合佛法的标准。我们常常说不能急求果相,我们不是要追求眼前的结果;我们是要来改善自己的内心,改善别人的内心——让我们的心越来越善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净,越来越圆满,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世间法注重的是外在事业的成功,佛法是借外在的事业来磨炼自己的心。一开始我们就是菩提心,一开始我们内心就是一种圆满的境界。内心是圆满的境界,外在条件自然慢慢也就圆满了,这是肯定的。内心有缺陷,人与人就非常容易对立,非常容易分别,别人就不容易给自己帮上忙。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要对当下所发生的事情保持觉察的能力、觉悟的能力,确保当下都能够很好地如理作意。

佛法就是要我们不断去清除自己内心的尘沙无明、烦恼困惑,慢慢把它去掉,用世间的话来讲,就是减法。世间法刚好相反,是加法,一直在加,一直在增加,各种各样的条件一直在增加——增加得越来越多,困惑也越来越多,麻烦也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不能解脱。这就是两者用心不同的地方,起心动念不同的地方。我们起心动念一直向正见,向空的方面努力,我们才能够自在解脱

◆  培养念力

我们在修行的整个过程中,思维也好,观察也好,都是为了培养我们内在的念力。“三十七道品”里有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我们念头所要住的地方,也是培养念力。小乘佛法,他们也注重念力。念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归根结底,三大语系的佛教都是要回归到我们的心。

“观身不净”本义是说,我们整个身体都跟无明烦恼有关系,不是说我们整个肉体本身的种种问题。我们肉体上的种种问题、种种缺陷是因为我们的无明烦恼引起的,是我们种种业的习气所引起的。我们的眼睛也好,耳朵也好,我们的六根会去缘六境——缘跟我们习性比较相应的境界,那都是我们的烦恼习气、业习气在起作用,而不是说我们身体本身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和合,是五蕴的积聚。我们身体本身,包括我们的心,都是各种各样的烦恼所堆积,所积聚起来的。“观受是苦”,既然我们整个身体很大成分都跟烦恼有关系,那么我们很多的感受——正确的也好,错误的也好,从本质上讲都是苦的。虽然也有感官上的一些短暂的快乐,但因为它是无常的,所以它的本质也还是痛苦的。“观心无常”,讲的是我们心念的瞬息万变。“观法无我”,是指一切的不究竟,一切的不实在性。如果我们的念头、心念知道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的心以及法的无我性,这样我们对世间的种种境界就不容易贪着,不容易嗔恚,不容易生无明,不容易骄慢,不容易怀疑。如果不是这么看待,那我们所有表现出来的都是贪、嗔、痴、慢、疑,都是邪见的支分。虽然有时候和某些人相处,我们并没有对他发怒,没有对他发脾气,没有骂他,但是你这种嗔心、这种无明,内心是有的。这样你对外在的人和事,心就打不开,烦恼就把你障碍住了,力量就发挥不出来。如果这种惑不解除掉,障碍就去不掉,那就不能解脱。

◆ 皈依心与念死无常

我们要集很多很多的善法资粮,这些善法资粮是需要一辈子去累积的,不是断断续续、浅尝辄止就够了的,也不是懂了几个佛教的名词、术语就够了的,它完全是实践的法门。建立佛法的正知见之后,在行动中落实、体现,这样它的意义、它的作用就非常大。我们皈依之后,就要亲近三宝,“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只有亲近三宝,我们才能够听到对治我们毛病、习气的佛法,才能够真正听到正法。听闻了正法之后,你去思维、观察,思维修、观察修,就产生智慧。产生智慧就能够有灭除烦恼的力量,有智慧就能够将世间万事万物、纷繁复杂的行相观察清楚。没有智慧,智慧不足,千头万绪就观察不清楚。

◆ 要真皈依

佛法里所谈到的戒定慧、经律论,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经是跟定有关系的,是配套的;定是跟修观、修止观有关系的,禅定、止观,都必须根据经来修观;戒是根据戒律、律藏,是跟人的行为有关系的。我们在讲说的过程中,跟人家讲解靠的是论藏,一条一条的,让人家好理解,好明白,好忆持,这就成了论藏。这是经律论不同的地方。经律论、戒定慧,本身又是互相含摄的,都是同我们的心有关联的。我们的心与佛法相应,与戒定慧相应,这些作用才能够产生。我们内心有佛法,行住坐卧,吃饭喝茶,就都能够观想到三宝,忆念到三宝。任何时候,乃至命终的时候,死命因缘都不舍离三宝,我们的所作所为,所造的一切业都是为了供养三宝,承事三宝,积聚资粮,这样,我们的身心自然就不会懈怠,就不会放逸。

◆ 越烦恼就越需要三宝

《法华经》所谈到的“三界不安,犹如火宅”。“犹如火宅”,就是我们住的地方、我们整个身心像火宅一样。烦恼就犹如火,我们的身体就是宅,身心有烦恼,身心不能安顿,身心不能安稳,就需要佛法的对治,就要同佛法相应。你不能说,自家房子着火了,自己却不着急。自家房子着火了,自己都不着急那还得了?!自家房子着火自己不救的话,还会烧到别人的房子。人有烦恼也是一样,有时候自己起烦恼也会引发别人的烦恼。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良师益友。没有良师益友的话,别人起烦恼,别人着火,自己一样被烧掉,那就很冤枉了。

我们身心起了烦恼,就要想到三宝,这样才有办法得救,原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发现了问题,产生了烦恼,连三宝都无法缘念,都忆念不起来,那说明佛法离我们的心是很远的。我们修行、用功,就是要来认知我们凡夫心起心动念的整个过程,以及它的状态、它的问题,同时要知道该怎么办,怎么来对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