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论语(双色超值白金版)》_读书笔记_1500字

《论语(双色超值白金版)》_读书笔记1500字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在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掷地有声,让吾辈警醒。

大多数人对孔子的认知只是泛泛而谈,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外如火如荼的研究孔子,怎能不令我们自家人汗颜?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孔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孔学者。

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篇第一段,概括而平易地表达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有人人生的三个要务:人要学习,以致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事,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

这三句话还暗喻了:天,地,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点是在这个“时,所谓天时,“时是与天在一起的,直接关乎于天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效法也;时,天道也;习,行也。学而时习之,效法天道而行也。

“说即悦,无碍大自在也。

孔子是圣人,这便是圣人之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远来,便是道家的“结圣胎;不亦乐乎,便是佛家的法喜充满。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重点,是在“不知。

不知而不愠,便是君子。君子,已显然是人道,在人境。

人道通地道,进而通天道。

人境通地境,进而通天境。

一切,只是功夫深浅而已。

孔子非常谦虚地认为: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现代人反而比古人更迷茫,虽然表面上看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急剧下降。是什么原因呢?是人们的心灵久已失修,荒芜一片,杂草丛生,又怎能心智平和?

南怀瑾先生说,世上的人只有两种:想得到,做不到;看得破,忍不过。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免要走弯路,当精神世界遭遇太多次碰壁的时候,我们就会醒悟,悟懂孔子的担忧与无奈。人类无论走多远,终究还是要回来,看看自己心灵的城堡,梳理灵魂的纷扰,倾听心海深处的声音。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失去本民族文化支撑的人,也是难以赢得他人敬重的。

《论语》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内涵。

《论语》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感到它的深邃和宽广,当你走进《论语》的世界,必能在其智慧光辉的沐浴下,心有所得。

走进博大精深的《论语》世界,领悟其精髓,感受其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感知先人的睿智。

世界是时间构成的,沿着时间的航线,穿越在时间隧道。沿路可见圣贤,豪杰,忠臣,孝子,骚人,逸士,都是魁梧奇伟,温磬凄艳的灵魂。

仿佛见古人揖让周旋,听到古人当歌吟道。

中国人喜欢寻根溯源,故可以捕捉到与灵魂共鸣的片段。

人类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心理结构是浓缩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基点。

孔子打开了时代灵魂的心理帏幔,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符号,不同于沧浪与渔夫的另一番处事模样。

以哲人身份撞开历史围墙,以敏锐抚平时间的皱褶,从中抽出沉凝的精华。

千年的荣辱升沉,实体幼化于无形而滋润后辈,思维在个人意志与社会沉浮间行走,让众生能窥视到睿智和先知。

实际上,不止一次听到有学养深厚,见识卓绝的人说过,孔子的思想,不同的年龄会悟出不同的东西,不同的角度,能看到相应的东西。只有圆满剔透,才会这样。

我们看不到,不是孔子说的浅,是我们自己层次不够,不论是见地还是德行,你在什么层次,你就会看到什么。

中国几千年来,孔子是空前绝后的圣人。

天不生仲尼,万古恒如夜。“。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