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袋里的怪东西》_精选读书笔记1200字
麦夫鲁特脑袋里的怪东西到底是什么?
响应号召,宅家抗疫,又挤用了三天的闲暇时间,读完了土耳其当代杰出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大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我自我剖析,还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也特别想通过阅读弄明白麦夫鲁特的脑子里到底有什么怪东西?
诚实地说,或许是因为涉及到的时间跨度大,《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写的还是比较啰嗦的。主角麦夫鲁特十二岁左右被“伊飘”的父亲从农村带到城市,从他入校读书一直写到了他接近六十岁的2012年。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提及了从农村到伊斯坦布尔的打工者在黑恶势力的挟裹下建设一夜屋的疯狂,诙谐地描写了军人政变和宗教对各阶层人员生活轨迹的影响,客观地记录了社会发展新兴产业冲击传统行业的不可逆转,深刻地触及了派系和商业不正当竞争的残酷和血腥,点到了地震和美国911事件,见证了红火的房地产助力城市的快速扩张……
我理解《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其实写的是大事记,不过,载体选择的却是一个小人物。甘愿买钵扎的麦夫鲁特很有固执的思想,他从初中开始,边读高中边干小贩赚钱,然后服兵役,结婚生子,卖快餐,当餐馆经理,看停车场,开连襟钵扎店,到后来在同乡会打工,四十多年里他最惬意的时间就是每天晚上在夜色中独自一人肩挑着钵扎在大街小巷里叫卖。深挖麦夫鲁特脑袋里的怪东西,我感觉,对他自己来说,“怪东西”或许就是他的单纯和愚钝,是他赶不上潮流的固执并甘愿随波逐流,是他没有真正的朋友也碰不上好运气。对他周边认识他的人来说,他的“怪”或许是单打独斗、孑然一身;或许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或许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过去的50年对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来说,是极为短暂的现时代,它经历了千百年来的血雨腥风,铸就了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举世瞩目的辉煌。过去的50年却几乎穷尽了麦夫鲁特的一生,在社会底层苟活的一位钵扎小贩,用他几乎愚钝的内心体验着他自己世界的世态炎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中提到了“官方观点和个人观点”的黑色幽默,令人深思。不妨举个例子,作者在这部巨著中,使用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写作技法,那就是采用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称自述来表达其主观思想,进而达到勾勒人物形象和串联故事进程的目的。我感觉这种写法有点像《愤怒的葡萄》中的一些纯用人物对话构成的章节,这种写法的优点就是简略了很多不必要的环境描写和故事刻画,可以直奔主题,这算是我的官方观点。当然,我觉得这种手法在不同人物之间切换过于生硬,不利于阅读,这权当算是我的个人观点吧……
疫情依然严峻,还需要继续宅起来,坚持宅下去,既是对自己的高度负责,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负责。心静自然凉,阅读能够起到静心的作用,不妨多读类似的经典,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