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读书》_读书笔记1800字
我在圣诞之旅前就开始读这本书,一直读到平安夜。读得比较慢,因为不时会有些想法在书本、眼前和过去中徘徊:书中某些情节会勾起我对过去某段旅行经历的回忆,禁不住怀旧几句;某些情节与阅读时所处的环境类似、或者根本不搭噶,也会产生共鸣,禁不住感叹几句;某些情节中与作者观点碰撞,又禁不住胡说几句。我没把这本书当成旅游攻略,因为知名旅游网站上不乏图文并茂,细致入微的线路、景点和美食等的介绍,而这本书连一张照片都没有。不过可能正因为这样,我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想象,置身书中,专心致志地与作者一道探索、思考、追寻美食,犹如亲身经历一样。
旅行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高明优雅的销售骗子,被他们的“专业素质”所折服和迷惑,购买我们本不需要的、价格可能是正常价格十倍甚至十倍以上的“特产”。之所以会这样,我想,第一,旅行中的人处于亢奋状态,头脑容易发热;第二,旅行容易产生错觉,因为参观博物馆、体育风俗文化需要虚心听讲,接受新知识,故当有人向我们推销特产时会习惯性地、不由自主地频频点头,一副兴趣怏然的样子,对特产不好意思推搪,也不好意思讲价,照单付款。作者因为商家对传统波斯地毯的织造过程、图案设计、丝线等解释得头头是道、佩服不已,遂以“原价八折”买了那张天价的地毯。几年前我也有一次相同的经历。那是在游北京万里长城回程中的一家玉器厂门店,店主先教大家如何鉴别玉石,在我们似懂非懂的一段“学习”后,店主送我们每人一件小玉坠。在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并让大家兴高采烈之际,店主表示为了感谢大家的错爱,愿亏本、两折、销售店中任何玉器,一人限购一件!当时三四十个游客中购买者过半,后来店主再一“高兴”,不限购了!如此深谙游客心理,手法一环扣一环,常人实在很难不中招。我总结一下旅行购物规则:一要守住初衷,不能被商家蛊惑所动,二要表情麻木,即使收了礼品,或听了让你很可心的赞美,也要无动于衷,三要心如止水,不为“折扣”所动。
作者虽然在购物时让花言巧语所骗,但对旅行社和酒店的不守承诺能据理力争,表现得毫不含糊,处理结果也漂亮完满。反观我们一些国人,只会在家门口趾高气扬,出了国门总是低头认栽,不像个泱泱大国的公民。前年我们一帮人旅行到新西兰威灵顿,因酒店紧张我只得在携程分别订了两间酒店。抵达后,我帮同行两人在其预定的酒店登记好,放下行李,然后一帮人一同去吃饭,饭后各自回自己酒店休息。两人回酒店后,柜台通知他们取出行李换房,他们不敢问情由,也不敢拒绝,就从双人房换去了四人房,与两个不认识的人同住。第二天他们让我跟携程索要退款,并埋怨我订的什么破酒店。我明白这是迁怒,也明白这酒店的管理存在问题,有欺负国内客人之嫌,但二人为何有理不辨、忍气吞声呢!这酒店有中文服务,柜台讲不通可以找经理,经理讲不通可以找老总嘛。出门在外,巨婴心态一定要克服。
书中有个少女峰“邻近山丘与溪谷”步行的情节,作者凭旅游指引进入雪山峭壁,一路危险重重,够悬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指引、攻略、书本、资料,哪怕网上搜索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更何况,七月里陡坡峭壁上积雪资料上也不会有。我们中国有句老话: 路在嘴边。作者进山前有个健步的西人女子正从山里出来,并有好意提醒之意,但作者错过了这个问清楚前面路况的机会。在深山老林,因为方向不明显,很容易迷路,所以灾难时有发生,要特别注意。作者总结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你旅行时随身携带的旅行指南,不一定每次都安全护送你抵达彼岸,有时候还把你送进死亡或灾难。
作者是个美食家,每到之处必千方百计品尝地方风味美食。他把日本京都的“鳗鱼桶饭”色香味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垂涎三尺。除技艺复杂的“鳗鱼桶饭”外,日本还有好些尊重传统、精益求精的美食技艺,国宝级师傅长年只做一件事,精致程度着实令人吃惊。日本的“匠”精神,不只在工艺上,也在美食上。不禁叹息现在国内很难吃到精益求精的传统美食,因为有点名气的都往连锁经营奔,致力于店的数目和营业额的不断扩大,各店师傅水平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证。
吃东西要有好心情,有好心情普通的东西也很美味。阅读本书到作者品尝刺身的时候,我正在一间麦当劳吃午餐。外面雨下个不停,坐在圣诞气氛浓烈、灯火通明、热闹非常的餐厅内,看着外面雨雾交错,普通的炸鱼块蘸着酸甜酱慢慢地、细细地品尝,也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