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潜意识:心理学帮你发现未知的自己(第3版)》_读书笔记_3500字

《潜意识:心理学帮你发现未知的自己(第3版)》_读书笔记3500字

潜意识:心理学帮你发现未知的自己(第3版)耿兴永

◆  潜意识的成分有三种。第一种是在过去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历和创伤。它们或者因为年代太过远而被“淡忘”,或者因为太过悲惨而让我们不愿意面对。第二种成分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包括我们对于爱和情感的追求。我们常常对它们持一种“束之高阁”的态度,宁愿假装它们不存在,也不愿意面对它们。一旦它们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就会使我们产生挫折感。第三种就是我们未曾发掘的能量。因为此前两种因素的影响,使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能量都被隐藏了,并没有得到开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为种种挫折与压抑的存在,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能量没有得到释放。

◆ 第一章 认识你自己

概括地讲,潜意识包括了伴随着我们的生命与生俱来的能量体,我们基本的行动力与情绪丛,我们的许多重大的情绪与认知的根源都在于此。可以认为,我们的生活模式、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追求等,往往是由潜意识来决定的。如果潜意识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很可能从一开始就偏离了人生的方向。

心理学界有个学派叫“行为主义”,即认为人的一切内心活动都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它有两个主要的观点:第一,人们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学习获得的。第二,一个人的行为是其心灵的反映,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推知他的心灵世界。

>> 对于擅长分析别人内心世界的心理学家而言,人的心灵并无秘密可言,原因就在于心灵与行为是相连的,我们可以通过后者推知前者

◆ 第二章 潜意识里有什么

一旦内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压抑,这常常会让我们处于一种矛盾的,难以摆脱的状态;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可能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概括地说,潜意识中大致有三种成分。潜意识中的第一种成分是我们压抑的创伤

认识潜意识的第一步,就是从这些过去的创伤中走出来。虽然生活中有很多挫折,但应该看到生活中更多的是积极与阳光的一面,要对这些创伤进行整理,如同清理不必要的物品轻装上阵一样。把那些消极的成分去除,这样我们才能够解除伤痛,重获快乐的人生。潜意识的第二种成分是我们未曾满足的情感诉求

潜意识的第三种成分就是因为摆脱压抑而获得的能量。生活中的挫折、情感的创伤等,都有可能使我们处于一种压抑和麻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控制生活尚有困难,更不要说开发自己的潜能了。正确地认识自己,面对自己,这样,你内心的能量才能得到释放,你的人生才会因此发生改变。

◆ 第三章 潜意识与心理创伤

心理学家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只放出的风筝,它慢慢地飞起,越飞越高,但无论它飞到哪里,都离不开放风筝者手里那根线的牵制。而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就是那根线,它会引导和影响人的一生,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发展。

如果一个人长大以后表现得焦虑、犹豫,那么他的家庭氛围可能是挑剔型的。父母可能过于干涉他的生活,无论他做什么事都要予以挑剔,不管面对怎样的事情都要对他提出一些意见,也不管这些意见是否合理。这就使他常常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满意。虽然他已经长大成人,但在性格上却好像还在父母面前一样,表现得幼稚、焦虑,出现问题左右徘徊,不知道如何面对,经常迷失在矛盾与困惑之中。

如果一个人长大以后是冷漠的,他的家庭氛围可能是同样缺乏关爱的。由于长辈对他采取一种忽视的态度,缺乏必要的照顾,使他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无论对什么样的人和事,都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即使有协商合作,也大都以失败告终,使他的人生进退两难,难以达成自己的目标。但如果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是协商、和睦、充满亲情的,父母对他有悉心的照顾,耐心的教导,经常表扬、鼓励他;知道他的冷暖,关注他的要求,给予他足够的爱;凡是与他有关的决定,会尊重他的意见,让他从小知道怎样选择。这样,即使年龄很小,他也会表现得体贴、懂事,长大以后,他会表现得豁达,理解、尊重别人,有信心、有进取心,知道怎样和别人合作,即使面对困难,也知道怎样去克服。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次序也会对我们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 一个人在面对创伤的时候,大致有三种反应。分别是压抑、转移与释放。

>> 潜意识往往遵循“释放原则”,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它,它就能够转化成为积极的力量;越是不愿意接受它,只想着让自己“忘掉”,它越是会以别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是反而深受其害,使人的整个身心都陷入到一种紧张、不适的状态里,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很难快乐。

>>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解决心理创伤的最好途径就是去面对它。

◆ 第五章 潜意识与婚姻

>> 与“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相对应的是“艾蕾拉情结”(恋父情结)

>> 生活可以被潜意识影响,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摆脱出来,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成就幸福生活。

>> 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幸福,不仅取决于他们各自的外表与经济条件,还取决于他们之间的性格的匹配性,而这种匹配性,又会受到他们的潜意识、他们的早期经验的影响。

◆ 第六章 潜意识与性格

>> 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安的、不知所措的,不懂得怎样关心与爱护他们,那么他们就可能形成焦虑型性格。改变这种性格的关键在于克服内心的恐惧感,要相信人们之间是有相互关爱的,人生中的不安定因素可以通过相互的关爱加以改变,这样才能够改变自己内心忧虑的状态,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这种类型的人,如果性格得不到改变,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由于他们缺乏一种对家庭与生活的专注,他们自己也生活在一种痛苦的状态之中,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下度过,而这种状态又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 第七章 潜意识与人格

在佛教中,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八个层次,又称为“八识心王”,分别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是我们身体的基本的感知功能。在“八识心王”中,前五识属于低层次的认知功能,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第六识:意识。第六识的主要功能是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与身识的基础之上整合加工,获得抽象的认识,这便是意识的产生。即抽象的认识总是在具体的感官认识基础之上产生的。第七识:末那识。“末那”是古印度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意为“意识的根本”,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事物,对它进行审视思考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烦恼。末那识就是这个审视思考而产生各种烦恼的过程。佛教认为末那识是我们产生各种烦恼的原因,各种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痴迷、忧虑等,都是因为末那识而产生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八识中的最高层次。“阿赖耶识”也是古印度语的音译,意为最根本、最底层的意识,即我们所说的潜意识。按照佛教的解释,每一个人,他的任何思想或是语言行为,其根源都隐藏在阿赖耶识中。一切起于阿赖耶识,一切又归于阿赖耶识。用我们今天的潜意识理论来看,阿赖耶识中的内容与我们所说的潜意识大体相同。与前七识不同的是,只有相当努力的人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阿赖耶识。意识到并且能够驾驭自己的阿赖耶识的人,是有“悟性”的人。阿赖耶识是过去人们关于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不乏可取之处,它与今天的心理学潜意识理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我们所看到、所能感知到的世界,只是我们当前的意识界,但它并不是精神世界的唯一,对于精神世界来说,还有更广大而不为人知的,那就是阿赖耶识,即潜意识。

◆ 第八章 怎样发现潜意识——心理分析

心理学家的眼中,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没有原因的。那些“偶然事件”虽然看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往往有着很深的内在意义。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把人们的潜意识发掘出来,在此基础之上帮助他们摆脱种种心理困惑,恢复健康的心态。

>> 生活中的说错话、做错事、奇怪的梦、不由自主的自言自语、控制不住的举动等,大都与我们的潜意识有关。

我们关于潜意识理论强调的就是:在我们清醒的时候,潜意识中的内容受到当前意识状态的看管和控制,但当我们的思想放松警惕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潜意识里的内容说出来。这样,当受试者进入放松状态时,就会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