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罗兰·巴特(中文版)》_读书笔记700字
对于许多人来说,他首先是个结构主义者,或许是唯一纯正的结构主义者,他提倡对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他同时也是符号研究(对于符号的科学研究)最知名的倡导者,勾勒出了一种结构主义式的“对于文学的科学研究”。
巴特提出读者的重要性,并且提倡那种为读者提供了积极的创造性角色的文学。
巴特提出了“可读”文本和“可写”文本这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前者指顺从传统代码和可理解性模式的作品,后者指实验性作品,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阅读这类作品,只能(实际上必须)在阅读的时候去写作这些文本。
【作者之死】一个文本并非释放出单一的‘神学’意义(一位作者—上帝想要传递的‘讯息’)的一连串词语,而是一种多维度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多种写作(均非原创)相互混合、碰撞”文学史研究者
但自1848年之后,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出一套意识形态来保护并支持他们新近获得的统治地位,作家们—简单地说—要么屈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要么对此加以谴责,并且选择了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自我放
一种非自觉的、表征性的文学在1848年之后被一种自觉的、不易理解的实验性文学所取代
《S/Z》中,他区分了可读与可写:可读文本是我们知道该如何进行阅读的文本,它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可写文本则体现出自觉意识,并且抗拒阅读。
古典书写所依赖的前提是,存在一个熟悉的、秩序井然的、可以理解的世界,文学就指向了这样的世界。此处,写作具有政治效果,因为它以某种方式蕴含着普遍性和可理解性。
【实验文学】不断地推迟对文学的界定,宣布将要创作的内容。有意地、系统性地增延词语的意义直至无穷。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