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牛津通识读本:福柯(中文版)》_读书笔记_1000字

《牛津通识读本:福柯(中文版)》_读书笔记1000字

我浅陋的知识无法对福柯和此书做出评价,我的理解也可能完全是误读,但姑且不论了。我想从该书的几个部分分别做一简单的总结:
1、文学理论上的结构主义者:福柯尤为推崇的是先锋文学,认为作品的作者应该尝试消解主体、消弭自我,而让语言自然的发声。因为作者主体的局限性要比语言的局限性大,语言自身的多义性和嬗变性决定了语言本身的丰富内涵,“作者写作时所说的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源自他们独特的见解或才能,而是他们所用的语言的产物。”因此,作者应该深陷语言之中。
2、政治理论上的批判知识分子:福柯曾经短暂的加入过共产党,而退出的原因大概是他反感于任何一种政治理论采用总体性主体框架,这种封闭的框架拒斥一切融合,最终会造成思想上的贫瘠化。虽然福柯的多数作品里都是要消解掉个体,而把握背后的先验“知识型”,但福柯在政治立场上无疑是深刻的人本主义者。
3、方法论上的历史经验主义者: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传统意义上与理性主义相对而言的,而是特指一种研究方法。福柯通过知识考古学,对各类文化现象的考察,旨在把人们引向相对的“历史性先验知识”,而非康德发现的永恒绝对的先验真理,这种“历史性先验知识”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维模式(知识型),潜藏于各种不同的信念和行为之下。福柯通过“系谱学”研究,提供一套谱系,明确那些偶然因素、细微之处的偏离行为或者逆反之举,可能导致了更为重要价值的事物,借此来揭穿那些不合理的权威理论,对抗无孔不入的权利压制,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事物提供新的视角。
4、伦理学上的行动主义者:引用福柯最后的著作《快感的享用》中的一段话,也是他死后自己的悼文:“对知识的热情,如果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的增长,而不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尽可能使求知者偏离自我的话,那这种热情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在人生中:如果人们进一步观察和思考,有些时候就绝对需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了解人能否采取与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方式思考,能否采取与自己原有的观察方式不同的方式感知。……今天的哲学——我是指哲学活动——如果不是思想对自己的批判工作,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它不是致力于认识如何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思维,而是证明已经知道的东西,那么它有什么意义呢?”这或许是对他所有思想最好的概括。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