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牛津通识读本:性存在(中文版)》_精选读书笔记_1100字

《牛津通识读本:性存在(中文版)》_精选读书笔记1100字

“正如这本书所要证明的,性需求、性价值观,以及与性有关的情感,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这种特定历史背景,性在古希腊表现为男性公民的社会权力,核心是男性的享乐,妇女和儿童属于从属地位,外来移民和奴隶不具备公民身份。当世俗的政治权力开始向教会转移的时候,基督教教义开始宣传贞节观和禁欲观,即便是现代社会,也依然有这个影子,带来了“忏悔”“负罪感”“道德堕落”。除此之外,还有基于性别的,种族的,社会阶级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话语权。在这种种因素里,谁占据上风,谁就控制话语权和思想。在一些时代的允许在另一些时代就是犯罪,在一些时代的犯罪在另一些时代被允许。

体会着人类观念前进的艰难爬坡,一些我们在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里,充分的讨论和斗争,我觉得很神奇,就是,感觉到能循着自己观点看法的轨迹,好像历史没有走远。

当然有惊人的发现。我和MH讨论过我们更加赞成女权叫平权运动,但我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女权运动。书上介绍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女权运动,当然很多具有进步意义,是我们想表达的平权,但一些流派想法也是超乎我想象,比如第一次女权运动对女性鼓吹更高的道德纯洁性,对女性角色定位:值得尊敬的女性,须婚前坚守贞操(可能上次读“我年轻时的朋友”里面的妈妈就生活在这个年代),还有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有团体提出“男性是敌人,异性恋的女性是敌人的帮凶”,当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也许在一些家庭暴力泛滥,不把女人当人看的家庭,确实男人是敌人。书里面还提出了一个“脑中的男人”的概念,就是男性的性喜好在女性身上内化并重现,我觉得这个看法的提出很有意思。

除此之外,书里也提出了同性恋这一类的状况,当然现在相比过去种类繁多,也存在流动的,也就是不断转化身份的取向。关于这一点,我很赞成作者说的,“正常这一范畴反应的是社会的定义而不是自然的本能。”“正常和非正常的性行为之间很可能有一片连续的中间地带,而不是简单地一分为二”正常不正常都是定义,人的定义,大自然造物又不是人能全部定义的,况且大家都只活这么一趟,歧视真是傲慢。

呼吁社会观念的提高:

理解同性不是病态,对自己是哪种类型能判别,对不同于异性恋不强求结婚生孩子。

另外,对优生的“种族改良”和“优生义务”部分,我简直惊了,出于国家优质基因和人口素质考虑,比如像在昨天还是前天发的,有从贫穷家里领走孩子去养的,也有上个世纪在一些不知情或者政府补助威胁下给很多女性做绝育手术的,还有什么提倡诺贝尔奖得主捐献,建“精子银行”的(失败了,普遍不愿意),简直了/

最后总结一下,你可以说“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