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山多尔作品)》_读书笔记2200字
依伦卡、彼得、尤迪特,来自三个阶层,他们都是独立的精神实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但他们在精神上是不平等的,彼得是精神贵族,生活优雅,同时也爱慕虚荣和虚伪;依伦卡来自市民阶层,对爱情充满无限向往有着并且想占有彼得的灵魂;尤迪特来自社会底层,崇尚利益权力,自卑且有着很强的自尊心,自私功利精于计算,在与贵族长期生活后也变得虚伪。
彼得很孤独,一种埋藏在内心深处无法圆融的孤独。能与他交流、知道他想法的人不多,他的作家朋友拉扎尔算一个。他邀请过拉扎尔在他家一个叫作“科瓦奇先生”的社交游戏。“科瓦奇先生”对彼得和拉扎尔以外的人来说是出奇怪的、不被他人理解的游戏,但依伦卡还是领悟了这出游戏的精妙内涵。不过这也使得依伦卡意识到彼得在精神上不属于她。他们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后来依伦卡在彼得的钱包里发现一条尤迪特的紫色缎带则直接导致了他们离婚。
尤迪特出自社会底层,有着社会底层的价值观。她在彼得家当佣人时间比较长,受贵族生活熏陶,但她不懂贵族的精神世界。这也使得她的价值观是撕裂的,她恐惧拥有权势的贵族,却又羡慕贵族式的优雅。她不爱彼得,却与彼得结婚。她与彼得也没有发现出爱情,他们有的是激情和欲望,当激情燃烧殆尽时他们便只有离婚了。
━━━━━━━━━━━━━━━
三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精神世界,他们为何不能相互理解呢?为何彼得和依伦卡的爱情没能维持下去呢?
彼得是一个受过贵族教育,热衷于求知以及寻找真相,而依伦卡却没有能力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她认为女人生活在彼此之间,从这一点来说,依伦卡无法理解彼得,而习惯于求真的彼得也很难感受或及时察觉到依伦卡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维系他们情感的孩子去世了,注重精神生活的他们便很难维持下去了。尤迪特出生在贫民窟,对她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钱财能给她安全感,为了钱财,她可以做违背内心意愿的事情,比如在床上迎合彼得,她可以做违法的事情,比如偷窃彼得母亲的老款大宝石戒指。他们结婚后,彼得慢慢的发现了尤迪特这些行为,他发现她并不来自更高的维度也无法在她身上安放他的孤独的灵魂,他开始看不起她了,她在他心里再也不是初次见面她留给他的那种来自《圣经》纯朴与厚重的形象了。幻想破灭,在孤独的深渊里他又下坠了一些。
依伦卡、彼得、尤迪特,都没有真正的试图去理解对方。他们出生于不同的阶层,成长环境也迥然不同,由此衍生的精神则有着更大的差别了。依伦卡想了解彼得的一切,对彼得是一种占有式的爱情,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如果一个人占有了另一个人的精神,他们之间便是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了,在精神便是不平等了,精神上的不平等又会成为两个人相互理解的障碍,变成类似彼得与尤迪特之间的情感了,即精神更高的一方看不起精神更低的一方,而精神更低的一方则嘲讽精神更高的一方。
刺猬抱在一起相互取暖尚且知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两个粒子距离过近时亦会产生强大的斥力,依伦卡不懂这些。她想要将她与彼得的那点空间消除掉,最终的结果便是遭到彼得的强烈排斥。彼得认为她理解不了他,甚至对她说她不需要爱。
彼得从小就不缺物质上的需要,但是缺少关爱,孤独的种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种在心里了,并随着他年龄的成长逐渐成长。他读了很多书,书里的知识建构了他的精神世界。这使得他在精神上不能很好的与现实世界对接起来。而为了维持他在他人面前贵族式的优雅,他变得虚伪。彼得太注重个体的精神,自我在建构精神世界时占了太大的比重,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建构自外部世界的精神。而如果他能平衡好自我与外部世界,或许他就不会那么孤独,能在依伦卡所说的彼此之间找到相亲相爱的人。
尤迪特来自社会底层,总是想要被阳光照耀,她想变得不平凡,她认为她从她丈夫那里搞钱也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因为仇恨富人想要公正。她虽然认为彼得是善良的,却不爱彼得,恶心彼得身上的甘草味。她不理解彼得的那种精致生活,过了很久她才明白那是一种秩序,那种秩序源自内心、本质和生命,但那时彼得已被洗劫一空,激进分子以社会公正的名义掠夺公民的财富,原有的文化的面临解体。
丰富的生活经历使得尤迪特逐渐摆脱了出身底层的烙印,但等她明白后一切都变了,她爱的拉扎尔已客死罗马异乡,彼得也消失在了美国的贫民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未来会怎么样,还会有精神贵族吗?但愿重建文化后的人们不再孤独。
注:1、二战前几百年欧洲有不少贵族,他们崇尚自由,以文化艺术修养身心,坚守荣誉和道德。但他们是孤独的,他们认为他人不能完全理解自己。
2、欧洲贵族在精神上的孤独可能根植于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万物由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组成。与物质原子论精神则是精神单子论。单子论认为单子先天和谐,是封闭的,不会受其它单子影响。单子论的创立者是莱布尼茨,他喜欢贵妇阔太太交往。与他交往的有皇后,女王,侯爵夫人,诸侯太太等,他与她们进行地都是精神交流,在莱布尼茨给她们的信中,几乎看不到轻佻献媚之词。莱布尼茨被认为是名副其实以精神为生的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应该能很大程度上反应欧洲贵族的精神状况。
3、二十世纪初魏宁格发表了博士论文《性与性格》,在论文中魏宁格多次引用了莱布尼茨《单子论》(甚至可以说魏宁格的哲学立论就源自《单子论》)。《性与性格》出版后畅销欧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我想《性与性格》的畅销可以从侧面说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欧洲贵族的精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