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者(马洛伊·山多尔作品)》_精选读书笔记1600字
反叛者:人人都是反叛者
这是一本至少需要看两遍才能读懂本质的书。
马洛伊·山多尔的小说作品晦涩难懂是常态,先前读《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是既晦涩难懂又有趣吸引,连续多日的品读才读懂故事的内涵。如今这本《反叛者》从一开始的引入,到三分之二的部分,才看出表达的主题,在结尾时才领会主旨。作者描绘的这场“反叛”的故事,剧情里穿插着剧情,值得仔细和再次品读。再次品读时,会发现每个章节都暗藏玄机,都暗示着最后悲惨的结局。
“我们都会得到洁净”——鞋匠、当铺老板、演员甚至小团体的全体成员,似乎都靠这一句话支撑着生活。这群十七八岁即将毕业前往战场的少爷们,选择反叛,选择用另类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反抗,他们因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因相同的情绪做类似的事情,表达内心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和愤怒。是的,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这个小团体是团结的,他们都是“反叛者”,可是到最后,故事却出现了反转——鞋匠曾在开篇便对阿贝尔说过“一个人,交付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对他来说,所有夺取生命的方式都是一样的”——这暗示着对自己的儿子埃尔诺而言,接下来发生任何事情,哪怕是夺取生命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阿贝尔仿佛也意识到埃尔诺在小团体的重要和另类——“他从没有发起过什么,可是每到最后,阿贝尔却总觉得似乎既安静又寡言的埃尔诺才是发起者”——原来在开篇,就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为悲剧的发生做了厚重的铺垫。
在这群“反叛者”中间,还存在一名“反叛者”,他在对自己命运的反叛——出身贫寒的鞋匠儿子埃尔诺——他的最后陈述印证了阿贝尔一开始的猜测,印证了他是推动整个团体走向崩裂边缘的人员。阿贝尔和迪波尔在从当铺老板郝瓦什处返回他们的“老巢”时,阿贝尔对埃尔诺评价说“有什么东西把他和我们隔开了”。这个小团体的反叛只限于小团体内部人员知晓,可是埃尔诺却将信息透露给了当铺老板,因为他的“背叛”,演员脱离团体再次出发,小团体开始走向堕落的世界,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埃尔诺的出身。鞋匠的儿子与上流社会的少爷们,从一出生就有着诸多格格不入的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少爷们会将鞋子拿给鞋匠处理,体现在少爷们的家人会将一些事物塞给鞋匠儿子,甚至体现在吃饭时鞋匠儿子不知晓使用刀和叉子。埃尔诺的出身注定他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团体,注定在这个团体中他是弱势、是被瞧不起的人,“我是个悲惨的人,从彼岸走来,却没有一条能通向你们的世界的路”,所以他假装是团体中的一员,假装把少爷们当做朋友,是因为想亲自“毁掉”他们,不想再忍受自尊心被践踏。
最后埃尔诺在毕业典礼上,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反叛者”最终也没能反叛成功,而剩余的“反叛者”小团体,他们的反叛终究改变不了他们要上战场的结果。兜兜转转,一个人用自己的生命,结束了这场“反叛”的游戏。
现实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试图反叛这个世界呢?生活中常发生的因自卑出现的暴力行为,也是反叛的表现之一吧。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反叛者”,因为时代不会对每个人使每个人都平等,有出身优越的就有出身贫寒的,有聪颖智慧的就有愚昧无知的,有美丽漂亮的就有平凡丑陋的,所以才会发生冲突,才会出现暴力。人人力求平等, 可是这个世界只会存在公平,却从来不可能平等。因为公平可以用规则、用法律来约束和判定,可要定义平等,却有史以来都只存在人们的口头上。连《理想国》里苏格拉底提倡的“男女平等”,在两千多年后的现在也未能真正实现。
当人一出生,就在与“死亡”反抗。人类所做的一切,不管是哲学家们所谓的世界朝着更好前进,还是用形而上学发现世界规律,都是为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为人类生存服务。每个人生来就带着“反叛”的基因,那是对一切行为、一切事物的抵抗心理,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完全不反抗,或许是一场争论,或许是一阵沉默。
在《反叛者》的故事里,你看见自己的身影了吗?
By 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