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_精选读书笔记1800字
盘点一下王阳明的心学吧。
甲、心外无物
心即思想,心外无物,就是惟有能够被人的官能所亲自观察感受到,进而被心认识到,收纳进其的事物是真切存在的。
比如有人跟你讲山中有朵花,你的眼睛没有看见这朵花,心(思想)没有收纳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虽然客观存在但对你的主观而言等于不存在。惟有你站到这朵花面前,真切的眼睛看到这朵花,心收纳这朵花时,它是真切存在的。在这里,这朵花就成了心内之物。
心学的“心”好比照像机,只承认被它照进去的事物,没照进去的,等于不存在。这就是“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所崇尚的,是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求实精神。人们对于事物可以有千万种描述,但是心学只承认一种,就是被自己官能所亲自经验和心所真切认识的那一种。
乙、心即理
理就是事物之理,有一物存在,就有一理匹配。这个理就是人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论解读,是人对于万物规律,秩序的认识。
物是心外无物,理是心外无理。
比如那个离家千里万里在山中苦修的和尚,王阳明问他想不想家,想不想父母,他说想,想那还不回去。和尚醒悟,作别而去。家和父母,是他心内的理。佛和修行,是心外的理。
遵循心内的理,就是心即理。反之,则是心非理。心理统一,是“真理”。不统一,是假理。
任凭世人对于一种理论有千变万化的不同描述,心学只承认一种理,就是被自己的心(思想)所真切认识和理解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没有领会没有承认,再多再大的理也等于无理,等于不存在的谬论。
心即理,就是鼓励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心理直觉。相信自己是起点,在相信自己的基础上去参考别人的意见,说法。在做选择时相信自己的直觉,也就是心即理。任凭天下道理万千,只认一种理,就是自己的良心接受和选择的理。
心即理的“心”好比打印机,只打印可以输出的理,不能输出的理既不能打印出来,也就等于不存在。
丙、致良知
这是心学的最高境界,不再纠结于心外心内之物,心外心内之理。而是在追随心内之物与心内之理的同时,也承认心外之物和心外之理。万物共存,万理共在。惟一的准则,是要求人在行动的时候,听凭内心的天良做为惟一标准去选择,去行动。
人达到致良知境界时,心外无物的照像机就变成了录像机,心即理的打印机就变成了播放机,范围上更加广大,博大和包容;物与理的体现上也更加真切,灵动和鲜活。
致良知境界基本上对世间的一切存在不再质疑,反对,而仅仅只是要求人做出选择,积极行动。
丁、知行合一
心外无物,心即理,是心学的基础理论,属于“知”的方面。知行合一是心学的实践理论,“行”是重点。知行合一是贯彻始终的,伴随着基础理论的每一个阶段。致良知则是心学的最高境界,知行圆融,无惧无碍。
实践理论和基础理论怎么更好的结合呢?这就牵出了心学一个隐藏的逻辑。
简而言之,心学把“知”分为两种:真知和假知。真知奉行无碍,反过来,也只有能够实践奉行的知才是真知。不能奉行只能流于口头说教卖弄的,基本上为假知。
心外无物和心即理阶段,心学的任务一方面是积极实践真知,另外一方面还要积极辨别假知,反对假知,甚至和假知做斗争。进入致良知阶段以后,心学的境界变成了只要求做出选择,实践和行动,但不再强调真知假知的斗争。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王阳明认识到事物道理的存在都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一时的假物假理,有可能在下一时期成为真物真理;一时的真物真理,也有可能在另外场景成为假物假理。但是无论事物道理如何变幻无常,人的天良是永恒如一的,是可以长久依靠和信赖的,这就是致良知背后的逻辑。
所以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是完全合一真正合一的。致就是行就是实践。知就是良知。致良知,就是去实践良知。
戊、总结
心外无物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特征。这种学说对于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玄空谈,民间的封建迷信(如神婆神汉)都是相当有力的。是一个人建立起独立判断力的基础。
心即理则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只承认心灵真切经验认识到的真理,对于一切统治阶层的附会解释,和所谓权威理论持怀疑态度。这对于一个人在精神上实现自立是相当有益的。
致良知被许多人批评为唯心主义,这种批评或者是成立的。然而,这并不妨碍一点,这是一种有益于个体和全部人类的好的唯心主义。因为,在那些世间的宗教,道德,法律崩溃或者失去作用的地方,人们惟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人的良知,良心。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理论,也可以毫不客气的讲是人类文化的明珠之一。因为它崇尚积极行动,反对坐而论道,它是一种最可贵的实践主义学说。
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