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_精选读书笔记800字
怎么理解《沙丘》的科幻性?
作为科幻必读经典存在的《沙丘》,我看过很多关于其科幻性的质疑,认为《沙丘》并非硬科幻。我科幻作品看得也不多,仅从自己看过的来说,刘慈欣、何夕等作家建构的科幻,“硬”在科技上。即活动的主体以与我们十分类似的“人”为基础,但他们拥有我们难以想象的技术,使同我们一样的人能够通过科技上天入地,与外星沟通,通过对技术、宇宙法则的理解拯救地球等等。《三体》中的叶文洁、罗辑、程北海等人从人体构造上与我们没有太多不同,但拥有着宇宙对话的能力。而《沙丘》的科幻“硬”在整个世界体系的建构上,对读者来说主角甚至不是人,他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方式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有极大的区别。最简单来说,人种中就有精于计算的“人机”门泰特,为基因计划服务的贝·杰等等。而他们生活所需的也不是我们常见的东西,而是(在这个星球上)香料、蒸馏服等等。即使在普通人种中,一个社会体系下有不同的分工。《沙丘》的整个世界是脱离现实的充分幻想,并且有极其翔实的细节。在上个世纪建构如此完整的科幻的世界的《沙丘》确实称得上杰作。
而在这整个世界的呈现方式上,“渐入佳境”四个字可以完成对情节铺陈的概括。《沙丘》喜欢用多个看起来并不相关的视角共同推进剧情。雷托公爵,杰西卡,保罗,杜菲,哈克南公爵等等多个角色的第一视角和内心感受在故事中都有着墨,其实给开始的阅读造成了很大困难。因为是生造的世界,同时要理解人种、星球特点、关键物品、政治形势,专有名词也多,第一卷读得很累。但作者对政治斗争与战斗的形势描画清晰,雷托公爵之死、保罗的觉醒、融入弗雷曼人之战、保罗哥尼之对峙、终极一战,情节节点节奏越来越好,到第三卷已经放不下来,一口气读完。结局中,我依稀看到保罗与雷托公爵在命运与选择之上的相似,也挺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