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宗教智慧Ⅰ:找回失落的宝藏》_精选读书笔记_1100字

《宗教智慧Ⅰ:找回失落的宝藏》_精选读书笔记1100字

这是一本融合了儒释道等各家宗教或学说派别的理论、实修与方法的修行讲义。作者用通俗、贴切而简练的语言阐述了宗教智慧的本质、表现与修行方法等等。于燕雀君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两点:(1)明白了「研究者」、「修行者」与「信徒」之间的差异与关联。一名宗教研究者在宗教的知识上非常广博、理论掌握非常扎实,但可能并不实修,也不会有信仰的倾向;更关键的是,他们可能只是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十分精通,但缺乏觉悟或智慧。而一名宗教信徒,则主要是对某种宗教或学说的精神或心理认同,可能会严守戒律、背诵经文,但是在知识面与修为上则取决于个人愿力和觉悟程度,有的可能根本没有。修行者则重在实修,是对理论主张或修行方法的实际运用,在生活、工作乃至精神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实践,他们也许理论知识与信仰认同上并不强烈,但这种实修多少会凸现一些相关的特点出来,并且在行为与思维上有潜移默化的改变。就我个人而言,更接近与「修行者」,对于任何宗教或学说或者历史名人,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信仰,而是会在学习、理解并接受他们的一整套理论后习惯性的运用到修身克己与具体行动中。(2)想成佛并不意味着不用砍柴、挑水,而是在老老实实的砍柴、挑水的当下依然不改成佛之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年少而有大志之人。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志存高远而现实条件又跟不上或者暂时还达不到志向所要求的水平,因而往往面临两方面的批评或嘲笑:一是“没学会走就想着跑”,即好高骛远、不落实处;二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即小事做不好不可能做的了大事。其实,这两方面的批评都是「风马牛不相及」,因为走和跑是同一目标下的不同阶段的状态,没有本质差异,而个人现状与未来志向是有质的不同;而且,小事是锻炼大事的经验或途经,但两者并无必然联系,注意力放在小事上就只有小事的格局和思维,怎么就做的了大事?而真正的问题不是好高骛远或者“以小见大”,而是真正的修行者如何处理外在顾虑与内在心性的问题。真正的修行者(燕雀君私以为,但凡有执着的目标且全力以赴的人,都有修行者的特质或风格)不是自视四大皆空、一切于无,不是不做小事,也不是不进行基础训练,更不是完全不顾外在顾虑(例如别人的感受、周围的环境或现实的责任等等),而是在考虑外在顾虑并积极从容的处理它们之后,以四大皆空、世事无常的觉悟去坚持初心(或坚持志向),心不动、不为境所转。

当然,细数下来,还有很多很多的体悟,例如灵性、无明、觉悟等等,留作日后再次回味时慢慢悟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