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_读书笔记700字
我出生在城市,对乡村的初次印象来源于小学三四年级那两年。每到寒暑假爸妈便会把我和表妹一起送到乡下的姥姥姥爷家写作业。刚开始去很不习惯,妈妈说我半夜哭着要回家。过了很久才慢慢融入这个村庄,夏天捉蜻蜓,追着鸡鸭鹅满院子的跑,学公鸡打鸣,捡鸡蛋,蹲在院子里吃西瓜,去菜园子里收青菜,去玉米地捉迷藏,满身尘土,用地下井的水冲脚,冬天睡热炕,在炉子上烤地瓜……那时像个男孩子一样能上房揭瓦,满村子跑也不觉得累。傍晚的彩霞还有点美。没想到多年后这些成为了我和表妹儿时最欢愉的记忆。五年级姥姥姥爷搬来城市里住,我和表妹就再也没回去过那个村子了。很多次梦里梦到那个大院子,卖零食的小商店,周三的集市,还有那帮一起玩耍的伙伴,都不知道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这些记忆都永远的尘封了。再后来,也就是今年暑假调研去了广西一个村子,住了五天。去河北一个村子住了七天,唤起了我对村庄的回忆。但作为一个外来者,居住时间短,依然以“我者”眼光来看待“他者”,从未真正融入。但这几次经历,让我明白了我的导师为什么坚持做了十几年的村庄调研,写了大量的调研报告并出版村庄调查书籍,导师和作者一样真正心系农民,关注农村发展,如留守儿童、养老、医疗、教育、土地经营流转等等。农村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有着无数像梁庄一样的村庄,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面临“死亡”,一个有情怀,心系人民与国家的人应该是一个关注农民与农村的人。梁鸿女士不愧是“微尘里的一束光”,让我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