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_精选读书笔记3000字
那个登上了高山之巅的人,嘲笑着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第一部著作,类似圣者传的内容和诗歌式的载体使得这本哲学著作相对较为易读。书中查拉图斯特拉所思所念尽是尼采心中的理想国。在书中尼采化身贤者查拉图斯特拉周游世间,宣扬自己的学说。上帝已死,“让我来告诉你们何为超人!”
一路行来,隐居的圣者贤人劝说查拉图斯特拉,莫要走入尘世,人群中没有智慧。“人类太不完美。对于人类的热爱将我毁于一旦。”而查拉图斯特拉不顾劝说,走出了隐居者的森林,步入尘世的嘈杂。因为查拉图斯特拉知道,精神有三种变形——骆驼、狮子、孩童。人的精神首先要如骆驼一般,渴望背负重担。满载沉重负担的骆驼快步行向荒野,此时精神变成了狮子,统治这片荒原。但“创造新价值”则是连狮子也做不到。于是有着掠夺者本性的狮子需要需要变成孩童。“孩子是纯真与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场游戏,是一个自转的轮子,是一个起始的动作,是一个神圣的允诺。”上帝已经死去,人间需要一次新生。而这本书就是查拉图斯特拉游走世间,树立新价值,践行“孩子”这一变形的传记。
尼采反对黑格尔哲学和德国历史主义,他认为人应该重视生命本身。先前的哲学希望发现世间的真理,直到康德提出了,世间的真理是人无法了解的,它就像是藏在密室里的宝藏,哲学的研究方向开始发生转折。就如祁克果所言,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个人“自己的存在”。如果一个人被毒箭射中,他关心的不会是箭的材料,它射来的方向。此时他所关心的是怎么疗伤,怎么活下去。哲学已经从希望解构世界转变为解构自己。而尼采又有了突破。这也就是说尼采是一个传奇,是站在了高山之巅的人的原因。他认为康德所说的藏着宝藏的密室恐怕连密室都不存在,人的使命是树立价值。哲学从研究生命是什么转变成了生命是什么,以及如何去更好的生活。它的研究对象成为了人本身。所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上帝已死,意味着一直以来的追求和价值,或者说信仰被打破,而超人出生则意味着,新的信仰的诞生。而尼采,或者说查拉图斯特拉就是这世界中的第一个超人。
因为要催生新的世界,所以所有的价值应该重新被评价。因为旧世界的所谓的美德是催人入睡,令人麻醉的。而在尼采认为的理想的社会中,强者不应被弱者所累,人应该相信人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尼采是有独裁倾向的,他认为善恶正邪都是对于“少数优越者”而言的,至于平民甚至在生物学方面便是劣质的,因此其观点和遭遇便也无足轻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勇气、冷漠、嘲讽、残暴——这就是智慧希望我们拥有的:智慧只是一个女人,始终只爱着一个战士。”这种贵族式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源头,其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在尼采看来,战争似乎就成为一次对于人的优劣的测验,是一次分类,即在战争中失败的人注定要比获胜的人低劣。而尼采思想的另一个源头,也是更主要的源头就是古希腊哲学。爱菲斯学派创始人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就与尼采很相似。二人都有苦行色彩,都鄙视人类,都渴望战争。赫拉克利特认为“人的行为没有智慧。”“在上帝看来,人是幼稚的。”“战斗即正义。”“战争使一些人成为神。”而尼采本人就曾参军,亲身经历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尼采在书中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战争和勇气所创造的伟大功绩,比起慈善来要伟大得多。”“人类是某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完美的死亡,是作为胜利者,死于成功之中······其次就是在战争中死去,为伟大的精神而牺牲生命。”如果对于伟人而言普通人的苦难是必需的,那么就不应该反对。从这方面来看,一部分人说尼采的书要少看,他的思想鼓舞了希特勒,他的学说催生了纳粹似乎也不无道理。只是,单单这样理解,就会产生一种悖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开篇就描写了查拉图斯特拉明知人群中的种种不足,却仍然不顾劝说,走进人群中。并且论证了前面说到的“精神的三种形态”。如果说隐居避世是第二阶段的狮子的形态,那么查拉图斯特拉所要践行的便是孩童这一终极形态。这也是尼采的最终理想——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树立新的价值观。如果尼采是作为纳粹的先驱,又何必在开篇叫查拉图斯特拉力排众议,不顾反对,去到市井中间?又何必受民众的冷眼,藐视非议?如此身体力行,宣扬自己的学说?既然只关注独裁的一面便定义尼采是纳粹份子会使得书的内容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有这样一种说法,天才大多专制。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些天才的想法超前,致使大部分人一时不明所以。这些超前的观念与当下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只能交给时间。所以改变当下状态的难度不言而喻。而劝说,讲解,动员大众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耗时费力,得不偿失。如此,最方便,直接而又快速的办法就是施行独裁,强制执行。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他通过投票罢免了公司反对他意见的部分董事和CEO,自己上位。更是在上位之后直接更改了制度,避免投票罢免这样的蠢事再次发生。与沃兹共同缔造AppleⅡ;创造实用化图形界面;彻底改变流行音乐行业;用产品定义智能手机并实现;用体验店打造全新零售方式。这里面的任何一项成就都是很多人用一生去追求的。最后不满乔布斯研发产品不顾成本,对待产品锱铢必较,觉得他必需改变的人发现,乔布斯反而改变了世界。
乔布斯独裁,激烈,是个能在网上和不认识的网友对骂到凌晨的人。但他也是个能在众人没有预见的时候就感受到时代趋势的人。群众着实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但同时也有着巨大的缺陷。短视,缺乏理智,不负责任,千篇一律,厌恶思考,缺乏约束,暴力,保守而又善变都是群体的弊端。当其中小部分人有着不同的见解,这小部分人就面临着被驱逐,甚至被暴力对待的危险。而天才从来都是那小部分人。当他们面对群体的时候,孤独是必然的感受,面临阻力是不争的事实,被排挤被敌对是必需面对的挑战,如此专制独裁也就自然成了想做一番事业的必要手段。因此,尼采所表现出来的专制倾向只是作为先驱者,或者说天才的特性之一罢了,并不是反人类的。而且在现代哲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质疑群体的还有很多。比如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叔本华,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还有研究大众心理学,撰写《乌合之众》的勒庞。
事实上尼采也确实离群索居在乡下,终身未婚,并且直到去世也没什么朋友。甚至在生前他的书没什么人愿意出版,无奈只能自费印刷些许,并分给亲友阅读。而在他死后,人们才发现这个住在乡下的人默默的筑起了一座高峰,他早已站在云端。他带领着群众,引领着时代,却又只能对群体远远的冷眼观瞧。爱世间么?世间给他和他们的只有疏远。甚至冷眼恶语相向。厌恶世间么?他和他们却拼尽全力的让世界的车轮向前滚动,引领着大众向前迈进。那些登上高峰的人,远远的望着世间的众人,嘲笑着人群中的悲欢离合的同时也感受着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阅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除了一窥大师尼采的精神世界外,最直观的感受恐怕就是尼采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他忧郁而进取,激情又偏执。有专制倾向的他似乎对平民来说不够友好,但必需承认他是一个希望改变世界的人。“一个人如果遵照他的内心去活着,他要么成为疯子,要么成为传说”尽管他直到最后都没有治好精神上的疾病,人在壮年便与世长辞,但不可否认的,他成为了登上高山之巅的传说,是闪耀着的人类群星中的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