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传习录》_读书笔记_1600字

《传习录》_读书笔记1600字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明阳《传习录·钱德洪录》

不少人将“寂”理解为“寂灭”,将这句话理解为你不看这朵花时这朵花便不存在。这么理解是错误的,“寂”应为“寂然”,是事物的一种状态。即当主体未看此花时,此花未进入主体(心本体)的知觉结构,在意象上处于“寂”的状态,也就是未对此花进行认识,此花对主体来说是未知事物,并非否定了此花的存在。

寂然与感通相对,是心的两种状态,但心作为本体,是没有动静之分的,理也是寂然不动的,如果动了便是有私欲产生。“未发之中”即是良知,良知没有前后、内外之分,是浑然一体的。

良知是至善的,心中没有任何私欲的人即能达到至善。私欲即理超过了中正的度(过度或不足)。私欲会将良知蒙蔽,去除私欲才能让道心显现。如何去除私欲或克制私欲致良知呢?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

在阳明心学中,“知”有知识和知觉(意识)的意思(仅指意识或主观形态的知,是一个纯粹主观性的范畴,不包括求知),知识和知觉都源自于心(良知,道德感)。“行”有实践、躬行的意思,可指人的一切行为,也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知和行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互相联系、互相包含,知中有行的因素,行中也有知的因素。

王阳明致良知的目的或宗旨是要在心念发动处将不善的念克倒。良知是喜怒哀乐处于未发之中时的心本体,只要心念一动,便可付之于行,几乎同时进行。在行的过程中,对象会不断给予心(同理心)反馈,行再根据心的感受不断调整。

在理论上,知行合一能致良知。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心”、“理”和“良知”等观念很模糊,王阳明并没有给这些观念进行界定或做出规范,具体个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有很强的主观性,信奉心学之士既有道德修养很高的君子也有市井无赖,后人也因此批评阳明心学空疏。其次,具体个人道德修养差别很大,大部分人都把握不了良知,即好心很可能办坏事。再者,王明明提出知行合一为了提升当时的道德水平,但人的实践不都具有道德目的,也有可能为了追求真理(科学)。而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有很明显的时间差,和阳明“未有知而不行者”、“不行不足谓之知”等观念冲突。

金观涛在《中国思想史十讲》中认为阳明心学是人之常情中的善为正当性最终性标准、由内向外推的道德哲学。人之常情依赖于个人同理心,由人之常情推出的道德观念难以普及到他人。如果个体因为基因缺陷没有同理心,则很可能不具有对他人情感感同身受的能力和道德感,阳明心学也就不再适用了。相比之下,刘宗周的气论心学可能有更强的适用性。

主观性很强的阳明心学开启了道德多元主义之门以及明末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在近代接引西方思想做了准备。单从这点来说,王阳明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在功利主义盛行、不再崇尚高尚道德、公德缺失的当下,阳明心学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注: 1、“未发之中”出自《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除“未发之中”外,由这章衍生出的“慎独”、“致中和”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观念,其中“慎独”是刘宗周气论心学中的重要修身方法。

2、刘宗周的气论心学可简要概括为“有善有恶心之动,为善去恶意之静,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物则。”有兴趣的书友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详细对比王阳明和刘宗周思想的异同。

3、个人认为目前对阳明心学研究最为深入的是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去看他写的《有无之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