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_读书笔记800字
花了不少时间才看完上下册,几点感受:
太史公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最后落脚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书写者难以脱离自己的认知立场、拥有详细完整的资料来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即使身为读者的我也是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来印证自己认同的观点,读书的同时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到自己所抱持的观点和认同的价值观。历史俱往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读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和教训。
梳理共产党的创业维艰,从一小党派到执政党,接到的盘是经济崩溃和饱经战乱的人民和国土,国家是一穷二白,自身队伍缺乏大国管理和建设的经验,大部分时候只能参照苏联模式,后来中苏交恶,一切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能发展到今天的成就确实是了不起!
两册梳理的是建国到改革开发前这一段历史,着重叙述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伟人功过七三开的评价是中肯的,这本书略偏向于叙述过,但对毛主席的发动文革的动机我是认同:一个理想主义者试图挑战人的自私、彻底消除不平等、消除官僚特权、破除传统观念对中国人民的束缚。但是斗不过人性之私,失败了。后果是动摇了执政党的合法性,留下了不稳定因素。所幸有邓公。
评论里有些观点给我的感觉是以今天否定昨天(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历史虚无主义)。凡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个人,一个政党亦如是,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思想水平综合分析。
中国人统一的概念很是令人着迷,最后一章留给了台湾。
看过对战乱、文革动乱的描述,对“发展是才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有了一点认识。
“只有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才有可能取得经济上的进步;而政治稳定也要有可观的经济上的进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当人们看到他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而且有信心使自己的孩子今后生活得更好时,他们就不会轻易被革命的花言巧语所煽动,去参加对抗或使用暴力,以强制手段进行政治变革;大多数群众就会同意政府强调法治秩序和实行逐步、渐进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