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红与黑(经典译林)》_精选读书笔记_2700字

《红与黑(经典译林)》_精选读书笔记2700字

《红与黑》读后碎记

看完《战争与和平》后,点开其他书,一直不在状态。无意中翻阅《红与黑》,一阵有趣的感觉迎上心头。

于是,好奇的我百度了一下托尔斯泰和司汤达。请忽略我对两位文豪生平的无知。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司汤达(Stendhal,一译“斯丹达尔”)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

原来司汤达发表《红与黑》的时候,托翁还是个小娃娃呢。不知道托翁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否看过《红与黑》呢?虽然托翁名誉比司汤达高,作品也比他多,但后世赞誉司汤达的《红与黑》为西方“红学”,《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即可窥见其非凡。

一部书连着看了两个不同翻译的版本,紧接着又追了电影,这于我还是第一次。

就语言风格的阅读体验来说,读罗新璋译文的似乎更为轻松顺畅,但有些地方的韵味不如郭宏安译文的,尤其是郭译者的译文代序我甚是喜欢,因为他的代序不仅有助于更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同时他写到我心坎上了,写出了每一句都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另审判这一章,让人读得心潮澎湃。两个版本合起来读算是有意思的互补。故我这些东拉西扯的都不算什么读书笔记,只是七零八落的泛泛而已,索性就让思绪信马由缰吧。

电影也值得一看,1954年版的,虽然三个钟,但主情节、节奏还是挺紧凑的,尤其人物的细节及心理变化,特别喜欢饰演玛蒂尔德的演员,很有气场。唯一让人看得尴尬的是:法国电影,日文字幕,国语配音,间隙夹杂着不知道是法语还是意大利语,建议看完原著再看电影代入感更强。

两部巨作都有讲述拿破仑。好奇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作家对拿破伦及拿破仑战争会有什么不同看法?揣着这么点好奇心拜读《红与黑》。与波澜壮阔的《战争与和平》相比,《红与黑》可谓波诡云谲,虽然里面没有气势磅礴的战争描述,但依然能看出司汤达对拿破伦无比的迷恋与崇拜,当然托翁对其也是中肯的评价。对托翁是敬仰的,对司汤达则是敬佩。

红与黑,两种强烈鲜明的色彩,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矛盾和冲突?和所有看完《红与黑》的读者一样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什么是红?什么是黑?抛开公论的红是军队,黑是宗教,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黑是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或者红是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红道、黑道,不同信仰不同阶级不同派别不同利益的敌对势力。

在一介小女子眼里,红代表了鲜活的生命,黑赋予无望的死亡;红是新生,黑是灭亡;红是抗争,黑是镇压;如果红是烈烈的欲望,那么黑是沉沉的笼牢;红是爱情,黑是坟墓;红是真诚,黑是虚伪。当生命如抛物线落回另一端的原点时,你是否会如于连拷问自己?何谓幸福?何谓成功?成功是否能带来幸福?虽然这种千古难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无疑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
几乎所有的人生不幸都源于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有错误的认识。深入地了解人,健康地判断事物,我们就朝幸福迈进了一大步。

扯到幸福,再回头看看司汤达倾注了全身豪情与怜悯打造的主人公—于连。

于连,维里埃乡下木匠的儿子,身材孱弱,性格腼腆,但消瘦的身体裹着一颗坚韧不拔的野心。母亲早逝,父亲粗暴,自卑、多疑,又缺母爱,所以于连遇到温柔高贵、柔声细语、嘘寒问暖的德.莱纳夫人一定唤起了他对母爱深深的依恋,而德.莱纳夫人也几乎全身心牺牲性地奉献给于连足够母爱般的温存。于连与德.莱纳夫人的爱情,是一场纯粹的不需要攻心斗脑的“心灵的爱情”,所谓负负得正(德.莱纳夫人16岁嫁人,没有体验爱情的滋味,婚后也没有得到丈夫体贴的爱),两个爱里缺失的人如拼图般互相找到了另一半。所以于连在笼牢的最后时光舍弃玛蒂尔德而投入德.莱纳夫人的怀抱,怎么看这都是一段都恋母情结。但我无法接受的残忍是德.莱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第三天拥抱着孩子们去死了。不明白司汤达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决绝。德.莱纳夫人可以死,为什么要搭上孩子的性命?对丈夫什么样的恨意才不愿意留下一子半女?……无法理解这种爱的毁灭性。

既然说到于连的爱情,绕不过的另一段是与拉莫儿小姐玛蒂尔德的。这一段看完后只有俩字:虐心。这也许就是司汤达所谓的“头脑的爱情”吧,名副其实的伤脑哟。汤叔也是用尽了心思和笔墨,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忽冷忽热欲擒故纵爱的折磨,看似不可理喻,细想也是也人之常情吧。拿起来容易,放下去难,世俗的爱情尚且患得患失,何况这种门第如此悬殊的。心是多么复杂多变的矛盾体。高傲如玛蒂尔德,她赏识于连,爱于连的魄力、胆识、勇气,却偶尔也会鄙视自己怎么会爱上一个仆人。于连最初对玛蒂尔德是美貌的征服带来虚荣的满足感,当然于连也是爱玛蒂尔德的,不过生命最后的于连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是出于丈夫的责任更准确,他替玛蒂尔德安排余生,却把儿子托付给德.莱那夫人。成功、财富、荣誉并未给于连的爱情带来幸福感,却让于连醒悟了需要什么样的爱情。一生被两个女人深爱,是于连的幸还是不幸?

粗粗说了于连的爱情,好奇的我又忍不住去搜司汤达,看到这句话:“将自己渴望而无法拥有的魅力,全都赠予了于连”,也算领略了司汤达的爱情。原来从现实到虚构,从司汤达到于连,仅一步之遥。

司汤达说此书是献给“幸福的少数人”,《红与黑》曾经是禁书,那个世纪能拜读他的书是少数人,能理解的也是少数人,不管司汤达是否幸福过,百年后的他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深爱,他九泉有知的话一定是幸福的。诚如他墓志铭上写着一段话:活过、爱过、写过。

简略地谈完情说完爱后,来说说有趣的梯子吧。(至于政治、宗教、官场这些就留给评论家们或者男人们去谈论吧)

梯子,真是一个有趣的介质。梯子,可以是心灵连接的纽带,也可以是通往某种成功道路的桥梁。爱情是于连实现野心路上的一把梯子,目的是爬上飞黄腾达成功人士的上流社会,爱情是他的一把梯子,一块跳板。凭心而论,于连的才华、学识、能力、魄力、胆量都是有目共睹,可对于一个乡下木匠的儿子,却要靠虚伪的攀爬有权势的女人才能上位。试问他除了身份低贱,他哪有不如他人的?哪有不能得到赏识和提升的呢?红与黑,说到底也是遏制底层人一道坚不可破的壁垒。这样的壁垒,不是一把简单的梯子能爬上去,或者即使爬上去难免不被拔下来。于连的一生,不过是通向不幸的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

最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审判一章于连20分钟的陈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