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中文版)》_精选读书笔记1100字
“弛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是《后汉书·西域传》对丝绸之路昔日繁荣景象的描写。
如今极目远望,一串串古老的商队仿佛依旧映入眼帘:它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满载着一车车的商品,穿越沙漠绿洲、山川河流,在风沙与驼铃声中缓缓前进,伴随着不断翻滚的沙尘与扑面而来的干燥的风,一路向西,续写着一个个不朽的神话.....
狭义的丝绸之路,作为位于中国和罗马之间的东西方路线,还掩盖了另一个事实,即它不是一条“路”,而是将许多货仓连接起来的一系列路线。史学家们更倾向于把丝绸之路看作一个网络,而非一条线状的道路。
“丝绸之路”一词所指的不仅仅是中国和罗马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丝绸贸易。它是指通过贸易、外交、征战、迁徙和朝圣加强了非洲—欧亚大陆融合的各种物品和思想的交流,有时是有意为之,有时则是意外收获,在时间上始自新石器时期,一直延续到现代。
尽管丝绸之路早已存在,但在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前,中国从未对这条路线有所命名,也不甚重视。
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重视丝绸之路?
葛剑雄先生认为这和中国长期以来“天下观念”的观念及“重农抑商”的传统有关。
西域地理条件不如中原,民族也和中原有很大差别。
以两句唐诗来说明当时唐朝人对西域的看法。一句是王之涣《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
“玉门关和阳关之外就是西域,唐朝人觉得春风都不到这片蛮荒之地,出去之后就再无亲人朋友。所以唐朝时期,尽管西域是自己的领土,但却不重视这一地区。没有人愿意去,连军人、官员都是轮流驻守,不愿意久待。”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观”,中国历来只有天下观念而无国家概念,认为四海之内,很多地区是蛮夷,还未开化,不需要去统治。而且,黄河流域的确可以生产足够的物资供养自己领土,对外界无需求而且缺乏了解外界动力。
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之下,古代中国根本不可能和周边的“蛮夷之地”开展正常的外贸,唯一能够接受的形式就是别人前来朝贡。所以外国学者发明了一个词,叫做“朝贡贸易”。中国和周边小国交往,讲究的是薄来厚往,别的国家来朝贡,中国还下去的赏赐通常几倍于朝贡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小国朝贡的积极性很高。
因此,今天的“一带一路”只是借用了丝绸之路名称,不是要重建一条一模一样的丝绸之路。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提倡“一带一路”也并非像郑和、张骞一样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也不是像西方殖民者那样借海外贸易剥削,而是全面开放,是与国外的友好合作。所以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前无古人的创新,并非重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