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同情的启蒙:18世纪与当代的正义和道德情感(人文与社会译丛)》_精选读书笔记_800字

《同情的启蒙:18世纪与当代的正义和道德情感(人文与社会译丛)》_精选读书笔记800字

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理性主义一直占据西方思想的主导地位,但理性并不是唯一一种所有人都有的能力,人还具有感情、想象力以及通过感情分析他人内心的能力,通过情感也能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哲学家都试图从情感(同情心)出发,然后以完整心灵推出道德伦理、自然法以及正义理论。

西方早期情感主义受到摆脱理性主义的影响,将情感视为理性的对象,但开始强调同情心,认为人不只是理性动物。十八世纪的西方情感主义者开始从同情心出发建构哲学体系。其中休谟将理性包含在冷静情感中,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冷静情感下的自主反思以及教化来完善道德。

强调个人主义的亚当·斯密发展出了自由情感主义,他认为同情受到情境的影响,情境会影响道德判断,而道德规则是基于经验产生。亚当·斯密的自然法基于情感主义和实证,强调义务,他认为不正义由同情心而来,正义并不是自由意志所决定,而是可能由于外力而产生。赫德尔则将文化因素引入到情感主义,主张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同情,然后通过心灵反思来推及社会正义。

康德是个抛弃了情感主义的理性主义者,他认为热情是一种恶。诚然,感情和想象确实很容易受到言辞蛊惑,但理性也容易受到诡辩的操纵。情感主义的难点在于如何塑造完整心灵以及如何维护社会正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是具有情感的动物,情感因素在教育和政治实践中都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把情感和理性综合,是值得所有文明和社会思考的问题。

PS:余英时认为哲学突破在中国是以“心学取代了“神学,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很注重“心的修养,后世的汉代儒学、魏晋玄学、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学说都强调道德(心)修身,并发展出了完整的修身理论。或许情感主义者可以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营养以完善心灵理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