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_读书笔记_1400字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_读书笔记1400字

一、外部传播条件:用来唤醒行为的“情绪”、注意力缺失下传播的“标签”和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个体“角色”。
情绪
弱信息、强情绪,是社交网络时代网上流行信息的一大特征,人们会传递相同的情绪。
愤怒情绪能对人产生高唤醒行为:美航毁了我的吉他
一旦了解到情绪唤醒的作用,那么就会更容易理解一些事件为什么能引起公众情绪上的共鸣。敬佩增进分享行为,而作为消极情绪的愤怒具有更明显的传播效果;幽默有趣的内容可以使人兴奋,也可以促进分享行为,这一点在一些动态GIF图片中表现尤为明显;另外,抑郁和悲伤则是让人产生共鸣并进行分享的大敌;值得注意的是,满足作为积极情绪,也同样无法引发分享行为,因为它让人觉得过分安逸。
标签
精简内容,顺应眼球经济
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都在一定程度上损耗了大脑在吸收外部信息时,对文字转化的这一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文字比图片、视频更能引发大脑的联想。文字的这一特点使它成为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的基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文字依然会是传播最重要的媒介。
活用标题的四种形式
1)勾起读者天然的好奇心,使人好奇。
2)打破读者固有的思维定式,使人怀疑。
3)符合读者需求的实用性,使人想学。
4)用最少的文字携带情绪,使读者产生共鸣。
角色
社交网络与人际传播中,体现出的引发人际传播的三种特点
1)附加值标签,给传播者一个理由
2)设定让更多的角色参与的推广规则
3)关注超级传播者
二、内容核心:5个自身要素,联系、压力、情结、落差、发酵剂。
联系
在重叠处建立联系,互联网公司发布出的内容,必须和已存在于读者心中的东西产生重叠和共鸣。作为一个生产内容的人,如果你发送的信息与他们的内心渴望相一致,他们就会像你想象得那样去行动,比如,在朋友圈里转发你发布的创业故事。
内容要引起一个人的关注,往往需要与这个“个人”产生联系,但是内容如果要引起一个人的传播,往往需要帮助“个人”与“群体”产生联系。
圈子的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就非常容易发展出统一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这种群体意识使个人束缚在圈子里,只接受与自己趋同的信息。
人人都是伸手党,毕竟人们并不会毫无索取地去传播你希望他们传播的内容,要想让自己的内容被疯转,你一定要注意为别人提供一个附加的标签(比如帮助用户完成自我塑造),这当然也是一种内容与他人的“联系”,只有这样,别人才有帮你传播内容的理由。
压力
在压力和对抗下产生传播结果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1)参与奖励:这决定了如何让用户参与到你所在的、具有对抗性的环境当中,并且选择站在支持你的立场上。
2)制造冲突:有一定对抗性的环境才会引起话题与传播。
3)设置困难:为了赢得最终的胜利,我们需要战胜一个大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你成功了,失败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4)产生情绪:想想为什么我们会非常同情小李子的22年陪跑,并且希望他可以得到奥斯卡奖?
5)引起动作:最终,这一切都是为了引爆传播。
最后:感知、翻译和想象
感知就是给用户一个新标签,让它在用户的脑海中对你的产品和服务产生认知。
把这些暂时不适合传播的、有价值的内容“翻译”成适合传播的、具有引爆性的、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推广出去。
开启人们对一个行业的『想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