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三部曲:家、春、秋》_读书笔记1500字
三部曲中《家》可独立存在,《春》《秋》则需结合来看,三部曲的时间节点并不分明,整个呈现的是封建大家族的衰败过程,是简化了的现代版《红楼梦》。
家春秋最初给我的感受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不加渲染近乎平铺直叙,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文字底下暗含的韧劲便渐渐显现。写好人让人肃然起敬,写坏人让人义愤填膺,写老实人让人咬牙切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巴金太狠了!觉新在《家》中送走了病逝的梅,又让钰在眼前白白丧命,他和至爱仅有一门之隔,作为读者,我多希望他能进去给濒死的妻子带来生的希望,让她知道有一把保护伞可以遮蔽,有一个硬气的男人可以依靠...可是巴金没开门,他铁了心不让这扇门打开,一扇门,隔开的不仅是至爱,还是封建礼教对新思想的鄙夷排斥,这种愚昧的抵抗还成了封建大家长洗白的证词...巴金不仅不开门,他还要上“锁”,把这道屏障给锁死了,把觉新这个人给锁死了……以至于无论是《春》还是《秋》,他都是那个懦弱的老实人,“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他成了随声附和的机器,吃力不讨好的矛盾的调和者,奸邪小人眼中好捏的软柿子……他一方面受过新式教育,一方面又狠狠地被钉死在礼教的刑具上,承重孙的身份致使他步步隐忍,不仅自己逆来顺受,还让弟弟妹妹们接受大人荒唐的批评。《家》中的觉新已经走向矛盾软弱的极端了,《春》《秋》中却依然延续这种性格,多少鲜活的生命的逝去与他的不作为、不反抗有关,与顽固不化的封建礼教要有斗争到底的决心!如果生命的陨落都不能唤起一个知识分子反抗的力量,那么个体的存在是一件多么无意义的事,生命的终结都归结命数,难道那些年轻的青春的面容都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美好吗?太悲哀了!觉新啊!你既然把悲剧都归咎于自己,为什么又重蹈覆辙呢!你是一个好人,别人对你的一点好你也能感动得落泪,可是你力图挽救的家庭早就病入膏肓了,你时时忍让,为的不就是那虚伪的表面的风平浪静吗?一直到《秋》的最后,觉新终于用言语反抗了,可是多么无力啊,就是一个受尽委屈的孩子向妈妈吐苦水...一切都晚了。他有年轻的体魄,可是那颗心已经垂垂老矣。巴金太老道了!一直到最后一刻,他才给了觉新一次诉苦的机会,一次小小的爆发,其实也只是对他的怜悯,只是更显可怜罢了……觉新可恨吗?不。他可怜吗?是的!太可怜了!“没有人理解我”他反复重复的自白...你想要的和睦、安定、温情...在你们家都是支离破碎的...对于这个畸形的世界,如果不反抗,我希望你冷眼旁观,别做“好好先生”了,不值得啊!
大概巴老觉得亏欠觉新太多了,最后心软了填补了爱情的缺口。
文学史上最常提到的是《家》,三部曲也是以高公馆为主要活动场所,反抗出走的觉慧和淑英到了上海的生活不再展开叙述,便可见作者的用意还是以高氏家族的衰败窥见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以及“树倒猢狲散”的大家族结局。
家是温馨的港湾,“成家立业”是一个男子成熟的表现,也是生活价值的体现。我们之所以要组建家庭,是因为家所维系的亲情是“爱”的本源,无“爱”的人生是苍白无力的。
一旦“美好的家”变成了“黑暗的家”,曾经的港湾变成了牢笼,将一颗颗向往自由却无力反抗的心死死拴紧...家族有旧制度、家庭有死规矩、家长有绝对话语权…那个人们逃避烦恼的家成了滋生罪恶的温床,家在腐朽势力的包裹下“固若金汤”。年轻的生命被啮噬得只剩下一副骨架,美好的无辜的青春啊遁入了无底的黑洞。
如果年轻的一代不起来反抗,他们的结局就是在枯死的家枯死。
只要有第一个人在“铁屋子”发出呐喊,那么应答的声音将此起彼伏。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