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论语(全集)》_精选读书笔记_1000字

《论语(全集)》_精选读书笔记1000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句。古往今来,解读《论语》的文章可谓浩如烟海,多将这句话解释成:“持之以恒地学习,并且不断温习,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喜悦的呢?”这里有一个关键字“时”,如果按照这个解释,“时”的意思大致包括时常、经常、时时、不断地等意思。但我对这个解释一直持有疑问,因为在那个年代,“时”指“四时”,即四季的意思,引申一下做适时、时机、时务讲是可以的,没有作“时常”讲的。《论语》中“时”字一共出现过7次,没有一处是作“时常”讲的,再查与其大致同时期的《尚书》、《礼记》等书籍,“时”均未见作“时常”讲的,即便是更晚一些时候的战国、秦汉时期的书籍,也未见作“时常”讲的,因此我以为这里的“时”应作“时机”或“适时”解,这句话应解释为:学且适时(不失时机)进行练习,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悦的呢?
如此纠结“时”的解释,关键在于“习”的用法。如果习是复习、温习的意思,那么跟学的意思接近,孔子似乎没有必要把学和习分开来讲。“習”的上半部分为羽,是鸟的翅膀,习的原意就是小鸟练习飞翔的意思。我们知道小鸟并不是天生就会飞翔的,需要鸟妈妈教,小鸟光学是不够的,还要习、要练习,只有功夫上了身才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学”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习”则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举例来说:老师告诉学生1+1=2,学生知道了,此为“学”知;老师告诉学生如何把字写好,学生虽然知道了,但还不能算“会”,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掌握了写字的技巧最终写出一手好字才能算是“会”了,此为“习”成。中国有很多传统的东西主要是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徒弟练上身才算是学会了。知识和本领有很大不同,前者只要告诉你就会知晓,后者则必须通过正确的方法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习”还有“逐次提高”的含义,先“学而知之”,再“习而能之”,无论是学问还是功夫,都存在层次高低的情况,而“习”是提升的关键。小鸟学会了飞翔还会不断地练习,以提高飞翔的技巧。因此学习不可一蹴而就,须反复琢磨练习才能日臻完善。
这样一来,孔子讲“不亦说乎”指的是不仅仅光学就行了,而是要“学会”,即把知识变成本事,只有功夫日渐长进,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啊!
今天是2020年第一天,我写下读《论语》的一点体会,以飨同学并聊以自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大神批评指正。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