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无欲的悲歌(201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_精选读书笔记_1700字

《无欲的悲歌(201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_精选读书笔记1700字

无欲的悲歌|除了她自己,没有人能真正懂她
By Ruby Li
【没有一声呼叫,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丝情感,没有一线希望,没有一点欲求—— 罗曼·罗兰】
这或许是对《无欲的悲歌》里母亲一生情感最恰当的诠释。
这本小说集是新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两个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凄苦故事,其中,《无欲的悲歌》为我们展现了饱受战争之苦、人性被摧残和压榨到极限的一个悲惨女人的一生;而《大黄蜂》则讲述了一个盲童因战乱而失去了亲爱的弟弟,自己在黑暗中日夜煎熬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让我们感动、悲愤、无奈的同时,也从作者多变巧妙的写作手法和犀利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这位被文坛称为“鬼才”作家的大胆创新和睿智。
‘母亲’从外祖父辈开始,生活方式就是以压抑个人欲求的方式,祖辈同时还希望子女也能继承这种骇人的无欲无求。而作为一个女人,反正是从一落地就连做梦也不曾想过要有什么不一样。母亲出生在这种环境里从一开始就是致命的,所谓未来不过是个玩笑而已。
她是五个孩子里的倒数第二个,在学校里曾被认为是个聪明孩子。母亲“乞求”外祖父允许她去上学,外祖父打了一个手势,就了结了此事。对他来说,这种事是无法想像的。对于母亲来说,现在要做的是在家里演习将来的家务事。
女人们总是乖乖听命于家族的安排,没有自己的追求和喜好,就这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时光伴随着教堂的节日,伴随着伴随着对兄弟的羡慕和参加合唱团演唱的愉快流逝......母亲除了对黑暗和暴风雨本能的害怕,只有冷与热、潮湿与干燥、快乐与不快的交替。
期间,虽然母亲也曾经做过一些小小的反抗。十五六岁时干脆离家出走,跑到一个外面的旅馆里学做饭......而后的第一次爱情的无疾而终。和一个没有爱情的人的婚姻,只是无精打采地遵守着履行义务的原则。因为无助,她端起了姿态,却又对自己感到厌倦。她变得敏感,却要用胆怯而费力的自尊心来掩饰。这样的自尊心让她稍受一点委屈,就立刻慌乱地显出毫无还手之力的样子。想让她感到自卑是很容易的。她开始构想,甚至尽量按照自己的构想去生活——然后就是“要理智”。
早在孩提时,女人们从一开始就被胁迫任何时候都要完全维持那个形式。就像老教科书里说的一样:贫穷而干净。穷人一旦干净起来了,“贫穷”也就成了一个荣耀的词。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贫穷,而是为了成就完美形式的悲惨;每天都为维持脸面不断操劳,脸面却因此逐渐失却了灵魂。母亲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她也认为自己不应该享受,不过却总是难为情地笑着求孩子们让自己舔一口他们的糖。
生活环境——只有一个房间的居室,要操心的总是一日三餐,她是家里处于弱势的那一半,永远的失败者。这不是生活!她有种倾诉的欲望——每次说起来都常常因为厌恶和伤心而颤抖,尽管只是怯怯的,反而是将它们抖醒了。顶多在梦里,母亲的神志才变得清晰起来:因为在那里,她的情感如此实实在在,极端的表达欲望与极端的无语碰到一起了。
逐渐的在她的内心里,一切变得与环境格格不入。终于,母亲受够了生活和现实的摧残,选择了自杀。
春天的气息开始露出端倪,泥泞的水洼,温暖的风,没有雪的树。“她把自己的秘密带进了坟墓!”在一个梦里,母亲还有另外一张面孔,不过那张面孔也已经非常苍老。
《无欲的悲歌》是汉德克半自传体小说,写作则源自他真实的人生变故。1971年,汉德克的母亲玛丽亚•汉德克因为不堪忍受病痛与生活的双重折磨而最终选择了自杀。于是,汉德克以此为契机,通过写作来纪念母亲,同时也完成了他创作生涯的一次突破。它不仅是“母亲”的悲歌,更是在那个战争年代,所有女性的生存悲歌。
作者的描述只是一个回忆的过程,通过尝试尽可能合适而贴切的表达方式,从恐惧的状态中找到些许兴趣,从那恐惧的愉悦中创造出一种回忆的愉悦。《无欲的悲歌》开辟了70年代“格拉茨文学社”从抽象的语言尝试到自传性文学倾向的先河。这部小说是德语文坛70年代新主体性文学的巅峰之作,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它虽然讲述的都是带有战争色彩的故事,但是它同样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珍惜和平的同时,也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