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_读书笔记500字
孟子自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活躍於戰國前中期,是儒家在戰國時代唯二子之一。孟子面臨的社會環境比孔子而言更為嚴峻,百家爭鳴各放異彩,在紛紛擾擾的時局中,想要脫穎而出得到國君的青睞,必須要有出彩的論辯能力。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縷縷出現於書中,可謂是孟子雄辯的個人獨白。孟子為自己信仰的真理而辯而不是為辯而辯,可敬的孟夫子。
应该倒过来看:一个传统信念快速瓦解的社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处世行为和原则,一时之间涌现了众多不同的主张,嘈杂纷乱地争着要说服迷惘困惑的世人。在那样的多元言论环境中,主张要被听到,需要特殊的技巧;主张要被接受,更需要特殊的技巧。
庄子也是个了不起的雄辩家,然而《庄子》书中呈现的,是一种纸上的、想象的雄辩。书中没有给我们现实的辩论场景,少数例如庄子和惠施的对话,读起来总比较像寓言,而非现场记录。
孟子的雄辩建立在一个他自己深信不疑的道理上——仁义可以强国、仁义可以征服、仁义可以战胜诸国统一天下。
遵古崇圣,是重要的言论权威来源。许行依托的权威神农,在时间上,比孟子的尧舜更古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