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增订版)》_读书笔记1000字
本书讨论三位旧知识分子在新政权下思想改造的过程和终局,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一位是《大公报》主笔王芸生,一位是清华社会学教授潘光旦。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其中有建国初期思想改造运动中他们写的检讨材料,不管这些材料是否是他们的由衷之言,我都觉得,在那样的政治氛围下,他们不得不如此,由衷的成分越多,内心的苦痛和挣扎就越少,因而过关的可能性就越高。改造的目的似乎也就达到了。但这种改造对于他们本人,对于国家的发展究竟有何益处呢?后来的反右和文革,对于这些旧知识分子是灾难,对于民族和文化又何尝不是灾难!
作者分析说:知识分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种种——个人权利也好,理想主张也好,道德伦理也好——放在次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政治上常常会表现出所谓软弱性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然后大段论说所谓世界公民的高度觉悟性。在我看来,这个结语有些顾左右而言它,回避了“关怀”所要探讨和所应探讨的问题。彼时的知识分子在爱国的方式上稍有差池都可能万劫不复,何敢奢谈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意识和普世价值。
中国步入近代以来,救亡和强国几乎是知识分子的心结。作者也举傅鹰讲话的例子说明,谁能将国家带到富强之路上,知识分子就会认同谁。那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这恰是这一批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我们不能以超验的上帝的视角对这些知识分子求全责备,责其软弱。对于他们在建国后的际遇应给予更多的同情。对于一个有自主性的成年人而言,思想如何能够改造呢?如果真可以像格式化硬盘一样,让大家的思想都趋于一致,不要说文明难以延续和发展,恐怕疯狂、饥馑和崩溃也会随之而至。
万马齐喑究可哀,创深痛巨者不仅仅是这些知识分子,更多的还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创造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良心被自毁,那没有良心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通读全书,作者似乎在说,事实就是这个样子,可资判断的文字也就这么多,至于,这些人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至于,这一系列对知识分子的改造的深层原因和所造成的后果如何,也不太好深入分析。
米兰· 昆德拉在《玩笑》中有这样一段话:“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的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