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大先生》_精选读书笔记1500字
不知道今天的孩子们脑海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呢?
回想学生时代,完全不能理解鲁迅好在哪里,但几十年过去,少年闰土、百草园,社戏……这些曾经并不喜欢的文字依然在脑海中栩栩如生,我居然在回想当中感受到了当年所未曾体会出的美好。
并未刻意的寻找过鲁迅的作品去读,长期以来一直怀疑他的学术地位是否受惠于意识形态,但渐渐读了一些他未曾选入课本的散文和旧体诗,叹为观止,于是鲁迅的形象渐渐丰满,认识到即便没有那些所谓“伟大”的鲁迅也堪称伟大。
对陈丹青先生有概念,源于他做的自媒体节目《局部》,虽然完全没有艺术细胞,但依然被陈先生圈粉了。之后了解到陈先生是意见领袖,有很多抨击时政的言论,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领略到陈先生这方面的风采。
在阅读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陈先生的语言风格和鲁迅先生非常相似,半文半白与口语化的东西杂陈在一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有棱角且温润,很抓人。七篇介绍鲁迅的演讲,不仅仅写活了大先生,陈先生的形象也在脑海中变得丰满了起来。
说说印象最深的桥段吧。
- 一、鲁迅的好模样
多么神奇的角度啊,陈先生居然说鲁迅之伟大和他有个好模样有关。是的,我们觉得鲁迅就是应该长成这个样子,清苦刚直、风流俏皮,陈先生说,这个好摸样配得上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之西方文豪,文气逼人,毫不逊色。
当然,陈先生的春秋笔法不会这么浅白。他接着讲了周作人先生的寿多则辱,讲了文革后那些文化人模样的坍塌与扭曲。唏嘘。
- 二、鲁迅的艺术成就
鲁迅自己说过他的小说创作得益于西方文学。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首创之功,总是要归于鲁迅先生的。尤其是他的小说深沉锋利,即便是今天来看,依然拥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力量,很难想象,这是最早期的汉语白话文小说。我只能认为,我们的文化就是如此奇妙,即便是普遭逢白话文,依然可以传递出基于几千年文明之上的蓬勃伟力。
至于鲁迅先生的旧体诗和散文,成就便更是公认的了。
- 三、鲁迅与朋友
鲁迅说“肩起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光明里去!”他如此热爱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却不断面对着他们的死亡。柔石、刘和珍、郁达夫……他说,不忍心唤醒了铁屋子里的人,共同陷于苦痛,那是切肤的绝望、寂寞。他纪念死者的文字,从不曾歌颂壮举与意义,有的是黑暗中的痛惜。
鲁迅时代著名的笔墨官司很多,但陈先生说,当年的文人之间,即便昨晚刚刚写了批判文章,今天照样可以见面喝茶。这才是中国士大夫的感觉,神往。
- 四、鲁迅的洋气
鲁迅的洋气,与上海的洋气很像。陈先生说,上海应该用鲁迅来做主线,串起近代上海的历史。
忍不住引用书中一段话“当鲁迅在虹口往来于大陆新村和内山书店时,年纪青青的傅雷先生已经从巴黎回来了,年纪更青的张爱玲正在圣玛丽亚女中读书。那时鲁迅哪里晓得有个才气横溢的小姑娘住在沪西呢?按年份算,当时十几岁的张爱玲已经发表了处女作,领到第一笔小稿费,当她拿着稿费立刻上街去买口红时,鲁迅很可能正在虹口区的马路上,和西装笔挺的四条汉子闹别扭,或者,正在家里请萧红萧军吃夜饭。这样想象着,鲁迅的那个上海这才活起来,假如我们再来发动想象力,应该记得穷凶极恶的张春桥姚文元,当时住在哪条小弄堂,还是文艺小瘪三,轮不到周扬夏衍的资格,去和鲁迅打交道。”真是神往啊。
书中提到了鲁迅的《“题未定”草》中有对古希腊雕塑的评价,于是特地找来读了,真是了不起,恐不令今人愧杀。
陈先生罗列了鲁迅购买西洋美术方面的书单,才知道鲁迅先生如此时髦,在美术方面居然有如此之深的造诣。
读过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后,真是有太多想记下来的细节,用书中所言,这本书“才华蓬勃,笔简意饶”,真真妙不可言。
我会让孩子看这本书,也希望她能借此摆脱那个符号化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