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尚书:追寻永恒的天命》_读书笔记_1100字

《尚书:追寻永恒的天命》_读书笔记1100字

中国古代社会是个崇古的社会,凡行一事,须将前几辈的老祖宗抬出来才能显得更有效力,正因为此,六经的六艺之学在古代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古代读书人都毫无保留相信六经所言。所以他们真的认为《尚书》描述的上古社会是存在于历史发展之中的。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对外活动屡战屡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对其信心也遭到不断打击。于是由极端的崇古逐渐转为极端的疑古,顾颉刚的层累造成古史理论便是在此背景下诞生,层累造成古史理论对考辩中国上古史真假交加神话与历史混合的实况很有帮助,也彻底地瓦解了崇古的理念,但不好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有罪推定过程,假定所有的估计都是错的编造的,只有证明是真的才是真的,否则全是假的。所以当安阳殷墟重新现世,对古史辨是个极大的打击。 话回正题,《尚书》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本书,尚即上,取古老、远古之意,是三代时期官方文书的汇编集。《尚书》的篇幅结构很是符合层累造成古史的逻辑,时间愈久的文献愈不可靠,基本能确定的是关于西周部分的记录才是当时的真实记录,尧舜夏商的差不多都是后人伪造的,当然其中有些片段是从远古流传下来,后人加以补缀,遂成完整之篇幅,否则以古人之智慧,怎会看不出来?《尚书》反应中国文字发展阶段是从单纯的文转向文言结合的阶段。文字是商人发明的(姑且存之),是其进行巫觋统治的手段之一,商人借助文字来沟通上天先公先王,周人以出其不意以小邦周的身份克服大邑商之后,学去商人的文字青铜器技术,将文字刻在青铜器上以追求一种不朽、永恒,文字在周人手中完成从神语到人语的转变,正因为在转变过程中,文法使用没有一定规范,单单从所选的《酒誥》片段可知,周初转型初期的文字十分之难读。所以《尚书》在后世的流传面不如《诗经》广,在秦末焚书活动后缺落的可能性更大,汉景帝时,最通尚书之学的伏生也只记得二十九篇,伏生向晁错传经成《今文尚书》,同是景帝时鲁王因修宅毁孔子屋得璧中书,由孔安国献上,因巫蛊之祸与今文尚书派利益已成不得立于学官,又经汉末丧乱、永嘉南渡等,古文尚书失传。东晋是豫章太史梅勣伪造的《古文尚书》使得“无数英雄尽折腰”,直到宋代才有人提出质疑,清初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才将《古文尚书》是伪造的定为铁证,今本的尚书即是《今文尚书》为主。天命是《尚书》的重要主题,周人以小制大,发明或强化天命理论,使得周人的统治能具有上天给予的合法性,深度的忧患意识保持天命不失坠从而兢兢业业治理万民是周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