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_读书笔记_1700字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_读书笔记1700字

經典裡的中國系列最後一本--荀子。荀卿是戰國後期最有名的大儒,當時最博學的人,極富名望,像孔子孟子一樣,荀子也曾周遊列國,在秦國齊國等國皆有其活動蹤跡,荀子是春秋戰國諸子學之集大成者,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儒學也在變。從孔子開始,周朝的王官學逐漸轉為一家之說,孟子荀子為宣揚自己的學說,必須給王官學增添時代的內容,去除一般人對儒學呆板迂腐的印象,努力使上位者認識到儒有大用,是一種很高明的學說。荀卿是個火藥味十足的男人,一開頭《非十二子》將許行墨翟孟子等十二人罵得狗血淋頭,又順勢提出思孟一派的儒學一派胡言,自己子弓一派的理論才是得自孔子真傳。儒效即儒之效用,上位者認為儒之無用甚矣,荀卿為消除其對儒之刻板印象,用儒家最大的儒--周公舉例,大儒上可保家安民,下志毅高遠,實在為治國理政之不二法門也。儒家們的最終理想似乎都差不多,大都是各有其分,各人在合適的秩序里生活,安定于各自之生活,建立秩序以擺脫目前之紛繁複雜戰亂頻發之局面,唯各人實現途徑不同耳,荀子的方法是禮法並用,通過學而得,孟子則是通過啟發人內心的善念之流達到。歷史的詭吊之處在於尊孔孟的程朱學派走的竟是荀子的路子,陸王學派則是再走孟子的路數,程朱學派主導中國後帝製社會數百年。荀子才是儒學主流的真正塑造者,好玩的是,由於秦二世而亡,荀子的名聲也跟著臭啦,所以在宋之前,周孔並稱,宋之後,孔孟並稱。到明代時,孟子因提倡民本思想,朱元璋大為不快,刪改孟子、褫奪孟子孔廟從祀之位,不知後來恢復否,待我查查先。

在常识上,在一般话语中,中国文化经常和儒家被等同看待。不论要称赞或批判中国文化,很自然都会拿儒家的主张、信念作为代表。更进一步,儒家往往也就和孔孟画上等号。儒家相信什么、主张什么?一般也就理所当然认为是孔子和孟子所说、所主张的。
从一个角度看,儒家是西周王官学的继承者,其基础信念、尊崇的典籍,乃至于奉行的规约,都来自王官学。从另一个角度看,孔子却将这套王官学教育内容从原来的贵族身份系统中抽离出来,改造成有教无类的普遍教育,去除了其中的贵族性质。再换另一个角度看,东周剧变环境下,旧有的王官学随着封建崩坏快速丧失了原本的权威地位,因而主张保存旧价值、旧秩序的儒家,也就必须和其他许多新兴的学说激烈角力,争取信从。
礼不是特别聪明、特别有道德的人发明的,礼不过就是人人共有的善的反映,或者说,人人共有的是非好坏判断累积起来的结果。丧礼、葬礼是怎么来的?依照孟子的解释,丧礼、葬礼不是圣人发明了交给大家来遵守、执行的。
王权不断升高,不只对应于游士,而是在每个面向上,国君和其他人之间的权力差距都快速增加。事实上,这也成了富国强兵方案中的一部分。
宋明理学中有程朱和陆王之争,程颐、程灏和朱熹强调的是格物致知、是学,陆九渊和王阳明主张的则是“明心见性”。取径上,程朱接近荀子,陆王接近孟子,两派相持,势力较大的,明显是程朱一派,而且程朱还攻击陆王“流于狂禅”,不是中国孔孟的正统,是受到佛教尤其是禅宗影响的产物。
“分”是荀子思想中的关键概念。“分”指的是人应有的身份与相称的行为,人人都了解自己的“分”,守住“分”,不逾越不违背,那么社会当然就有了可长可久的秩序,国家也就很容易可以治理了。
从庄子到老子,从孟子到荀子,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变化方向。要将扩张、多元、发散的思想,转而以一种强制、统一的方式收束起来,真理不应该在往复想象、辩谈里,而在一套可以用来衡量一切、管制一切的道理之中。
兼服天下之心:高尚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很清楚,荀子的理想社会重点在于秩序,而秩序的关键又在于一个安排“分”的权力者、在上位者。权力的根本作用,就是安排“分”——运用观察与智慧,判断什么样的人应该在什么位置上做什么事承担什么责任。
荀子强烈主张:儒是有用的,大儒可以创设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而大儒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借由学让人离开原始状况,克服恶的本性,能够合于礼义。
以学为手段,专注、持续累积,终究能让人变得更好,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好的社会,这是荀子所坚持的信念。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