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少年时(黑塞作品11)》_精选读书笔记900字
即使过了看了一本书就觉得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年纪,已经对社会观念的舒适产生认同,也深知自己是在大众群体中寻求安慰的一员,在外在的欲望中逃避命运和自由,但看到这本书时,还是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种自我求索的愿望。
让我想起来童年时期思索了很长时间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我能感知到我?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别人?那时觉得自己一定是特别的,世界上只有我和其他人。后来才知道,每一个看起来像是复制粘贴的生命,都曾有过自命不凡的岁月。
有些感觉或者思想像是被粗糙厚重的木板阻隔,让你抓不到或者无法表达,黑塞的语言像是一把锋利的凿子,敲掉了这层障碍,并凿出了响亮的文字。
如果你恨一个人,你恨的是那个人的某些东西,而那些东西却也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凡是不在我们之中一部分的东西,是不会来烦我们的。
除了我们心中包含的东西之外,世界上没有真实。那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过着那样不真实的生活。他们把他们内心以外的一些意象当作是真实,而且从来不让他们内心的世界出头。
每一个人只有一个才能——寻找到达他自我的路。
人们之所以逃避到彼此的怀抱去,乃是因为他们互相都害怕,可是他们为什么害怕呢?他们只是害怕没有与自己的内心相协调。人们害怕乃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剖析过自己。整个社会是由害怕他们心中那陌生的世界的人们所凑成的。
在每一个地方,由于对现在的责任而产生的畏惧和对未来的途程而感到的茫然,他们就在过去寻找自由和幸福。
我们唯一承认的责任和命运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完完全全地成为他自己,都应该绝对忠实于大自然赋予他心中的生命的种子,那时他会感到惊奇,未来的样子没有一样是他不知道的。
这个世界越是一心一意地把力量集中在战争和英雄的壮举上,集中在光荣上和其他陈旧的理想上,任何真正人性的声音也就越遥远了,越不像是真的了。
言语中道出的真谛让人甚至不敢妄加评论,因为只有粗浅的理解,而缺少实践中的体认。
写《彷徨少年时》的黑塞,多少有一些虚无的理想主义,后期写《悉达多》时的黑塞,则多了很多现实的沉淀。我想就像佛洛伊德与荣格,同样在作品中充斥着理想主义的毛姆,如果黑塞与他认识,可能会因观念上的差异与相互嫌弃,但他们一定是内心上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