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_精选读书笔记_1300字

《品类战略(十周年实践版)》_精选读书笔记1300字

《品类战略》算是看过的26本“定位系列”中比较客观的一本了,但还是受不住这种“传教式”的风格。
几年前,因为要跟公司里的“定位派”论辩,气呼呼地看了26本定位,然后又用了一两年时间继续反思它的局限性。可以说,所有营销理论中,最擅长的是它,“最瞧不上的”也是它。
那为什么还看它呢?这就跟这几天那些农村标语一样,“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庸俗不?庸俗!有用吗?有用!——在特定的品类和发展阶段有用。
曾鸣在《智能商业》中提到,“中国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有三个阶段的模式同时出现,相互竞争,分别是现有的旧模式(1.0),新兴的创新模式(2.0),未知的未来模式(3.0)。”梁宁将这种“三浪并发”解读为:传统模式的消费升级是1.0,互联网思维的打法是2.0,智能商业的打法是3.0。
而定位适合于“第一浪”,即传统模式消费升级阶段,如我们提到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在生产端的技术、数据、品质等提升,并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说,定位理论在一个高度竞争的传统商业环境里有用,即找到与竞争对手与众不同的差异点,一词占领用户心智。它关注的是核心问题,从来不考虑边界,它几乎反对扩张边界。
这也是定位理论在解释创新商业形态时乏力的原因,前解释不了苹果,后解释不了小米、李佳琦。面临创新的、破坏原生态的商业形态时,用定位理论指导,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当然,每一个理论都有适用边界,不能强求任何理论万能。但很少有理论能像定位这么“嚣张”和“狂妄”,觉得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不符合定位者,全要倒霉。定位神教之所以让人反感,就在于此。品类战略适合于品类时代,那万一下个时代,或者说某个形态不隶属于“品类”呢?
总结一下本书所说吧(有很多明显是错的):
1、品类源自分化,分化商业发展的原动力。在商业界,技术、文化和传播环境的变迁创造了促使品类分化的条件,市场越成熟,竞争越激烈,分化的程度就越高。把握趋势,认识并利用分化力量的企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品类时代来临。品类时代的营销,核心以成为潜在消费者心智中品类代表为目标,通过把握商业发展趋势,发现品类机会,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类代表,并推动品类发展,不断进化,最终主导品类,创建真正的强大品牌。
3、开创新品类的方法: 技术创新、聚焦、新趋势、对立、“市场中有,心智中无”……
4、新品类四个要点:现有市场为零最佳、新概念并非都是新品类、避免过度分化、警惕新品类杀手。
5、品类化的五大步骤:启用新品牌、为新品类命名、为新品牌命名、视觉锤、聚焦核心品项。
6、推出新品类的六个要点:界定原点人群、界定原点市场、聚焦渠道、站在竞争对手旁边、飞机滑翔式启动、投入时间和耐心。
定位系列丛书,是套路书籍,也就是我们说的工具书籍。套路可以安置你的经验和洞察,但不能让你成为高手。如同,它是一把诸葛连弩,在冷兵器时代是无敌的存在,但在热兵器时代,威力就大减。
而营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客户判断我们属于哪个时代?然后才是用什么兵器。定位显然不能用于不同时代的战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