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短信的力量》_精选读书笔记_1900字

《短信的力量》_精选读书笔记1900字

光环效应:我们会高估成功人士的能力,同时低估运气和环境的影响。而对于失败者,我们则会低估他们的能力。几乎每一本洗脑式的管理学书籍都会落入这一陷阱,因为作者只顾着跟随反射脑快速做出简单的结论,而在复杂情况下,反射脑的结论通常是错的。他们曾经用“完美”和“伟大”之类的词儿形容很多公司,看看那些公司现在的样子吧:通用数据、DEC、伊士曼柯达、凯马特、王安电脑实验室、雅培制药、沃尔格林、必能宝、电路城以及安然。就连房利美也曾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虽然这些书的作者都宣称自己的作品经过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但实际上,他们并未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开动思考脑得出真正严谨可靠的结论。与之相反,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了市场推广,通过栩栩如生的描述来激发人们的可用性偏见。
美丽偏见:我们容易高估美人儿的能力(不过也有例外,女性倾向于低估美女的能力)。
熟悉度偏见:熟悉度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哪怕你熟悉的方面与这个选择全然无关。你能相信吗,名字以P开头的人明显更容易选择百事可乐(Pepsi),而以C开头的人更容易选择可口可乐(Coke)?品牌名称与我们名字的相似度越高,被我们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无论这个名字是真是假。出于这个偏见,管理者会偏爱雇佣与自己相似的人。
从众偏见:其他人对我们决断的影响力超乎你的想象,这很容易带来集体性盲从。
事后聪明偏见: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先见之明,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在这个偏见的实验中,当实验者把证据摆在受试者面前,让他们看到自己并没有那么料事如神的时候,受试者总是非常惊讶。
怀旧偏见:我们总爱为过往镀上一层美丽的色彩。
赌徒偏见:对于某个随机过程,我们总是以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所以我们每次总会选择不同的彩票号码,而且我们打心底里相信,某组数字赢得大奖以后,这组数字再次中奖的概率会变低很多。所以若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周或者同一年里两次中了彩票,甚至中了同一种彩票,人们总会感到万分惊讶。然而从理性上说,同一组数字第二次中奖的概率和第一次完全相等。
证实性偏见和选择性感知:我们倾向于选择信息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同时忽视那些与结论相悖的信息。
刻板印象:我们总是对特定的人群有不经验证、先入为主的固定印象。精心设计的实验证明,反射脑会让我们产生刻板印象,即便是那些以“不歧视”为荣,并且有意识地虔诚实践信念的人,也会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损失厌恶:损失已有东西的感觉比得不到期待的东西更糟。个人和商业组织为避免小规模损失而投入的精力远大于用来获取长期利益的精力。
结果偏见:我们更倾向于以结果来判断决策的正误,同时却忽略了决策过程的质量,哪怕这个结果可能只是出于巧合。
购后偏见:买了某件东西以后,我们更容易看到这个选择的好处,同时忽略它的坏处。
自我服务偏见:如果我成功了,那是因为我个人能力出众;而要是我失败了,那是因为环境不好,或者其他人拖累。
如果一个公司成功了,你可曾读到或者听到该公司的CEO说他们的成功完全是出于幸运,他们获得的回报远大于付出?那些CEO是不是常常说,公司的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力出众,所以他们得到的回报完全是应得的?
一旦出现决策失误,你是不是常听别人说,这是因为运气不好,或者环境糟糕?有多少人会说,这是因为我们决策失误?
观察者偏见: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能力出众。而别人成功,无非是环境使然。如果我失败了,那么就反之。
欺骗偏见:如果我们必须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采取行动,我们倾向于采取欺骗等不道德的手段;换言之,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我们的道德底线远低于有时间充分思考的时候。你的决策速度越快,做出不道德行为的风险就越高。慕尼根教授的研究发现,如果有3分钟的思考时间,87%的人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撒谎;但如果必须立刻做出决定,只有56%的人会选择诚实。对于这样的结果,他评论道:“对于外部的刺激,自私自利是我们的本能反应,所以我们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做出的道德选择通常是自私的。与此相对,有意识的、审慎的思考会让我们产生社交上的顾虑,自私的天性与我们接受的社交训练会爆发冲突。”
战争中反复出现的高强度焦虑已经让他的脑子里产生了后天的快速通道,窸窸窣窣的声音代表着生命危险,于是反射脑迅速采取行动,思考脑根本来不及阻止它。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事件序列如下:
情况出现 → 反射脑无意识的情绪反应 →身体脑指挥身体行动 → 行为 → 评判 → 有意识的情绪
情况出现 → 评判 → 情绪→ 身体脑指挥身体行动→ 行为
思想带来情绪,继而引发生理性反应和行为,这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