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接受不完美的勇气(现代自我启发之父百年经典)》_读书笔记2000字
因为这本书对我的认知冲击巨大,也许我并没有完全明白阿德勒每个观点背后的原因,但我还是要为这本书上几段文字,也显示我对这本著作以及作者本人的尊重。
首先,阿德勒谈到与人相处的过程,要给予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个过程产生的效能是让对方感到自己是有价值、受到尊重的,这样他(她)才会有勇气继续前行。什么意思呢?我打个比方啊,在男生追女生的过程中,有些女生遇到困难了,内心正处于失落中,这时候男生出现,大包大揽帮女生把所有问题解决了,女生自然会感到开心,但也只是因为你帮她解决了这个问题而短暂开心(实际上是解除眼前烦恼),如果你以为这样就可以追到自己喜欢的女生?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女生什么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你没有正面引导她,下次同样的问题出现,女生会本能进入偷懒模式,或许她找的还是你,因为你乐此不疲嘛,但是在她眼里,你只是个工具嘛,女生会对工具动心?那就奇了怪了。正确的做法是辅助她、鼓励她、尊重她,让她觉得这件事是自己做成的,而促使她成功的内在原因是她,而外在原因是你,长此以往,你们不产生感情,才奇了怪呢!
阿德勒接着提到:不是若能克服缺点,一切就好了,而是就算有缺点,也有勇气做好。什么意思呢,优点跟缺点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就像跷跷板,上下浮动,却密不可分,既然如此,我们只能好好跟缺点沟通(在内心跟它对话),而不是想着我要剔除它,因为当你这么想时,你永远都不会变得更好(消灭一个永远不能消灭的存在不是徒劳是什么),也正因为不可消除,所以不要把缺点当成你不行的借口,你能不能做好的原因在于你有没有勇气把它做好,而不是你被那个所谓叫“缺点”的替罪羊(理由)影响了。
我们的爸妈从小就没有觉得我们跟她们是平等的,因为她们掌握了资源、权利,一直以来,我们并没有被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人对待。父母总是喜欢擅自解读孩子的心思,这会对孩子的心理建设造成巨大伤害(嗯,小时候我妈不仅乱猜我心思,还告诉别人,而往往她说的都是错的,她只是以为她了解我,她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揣摩别人心思的快感和表达出来的优越感)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没必要发表意见,最终成为和父母解读中一样的人。
我们经常会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放弃自己的观点,不是因为我们有多认可他人的意见,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不想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罢了,只要听了他人意见,责任和心理压力自然就转移到他人身上了。
所谓的理解就是把对方与自己视为相同的存在,设身处地将对方与自己一视同仁。我来解读一下这段话,其实也很容易明白,无非就是别人无论做什么事,就算跟你观念是违背的,但是因为你有知道他那样认为的原因,你并不生他的气,你把自己带入他那个角色中,如果是他变成了你,你会希望对方是在了解你背后的心理作用后,先跟你交心,再讨论观点,这就是理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聊人跟聊事搞混,以至于产生矛盾,就是因为我们之间在心理层面上就没有尊重对方,把对方当做是一个跟我们完完全全一样的人对待,若没做到先理解再照顾这个步骤,你们的火花只怕会演变成枪林雨战。
把他人当成必要时会提供援助的伙伴,自己的人生就会看起来完全不同。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平时把,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会鄙视(他就是懒不努力),看到比自己牛逼的人会嫉妒(他就是运气比我好点而已),这样的想法只是让自己心安理得,当然也有不少人是反着想的,你可以说那样平易近人,但都是合理却不正确的。人如果脱离了集体,那生命是不可能延续的,人们快乐的多少在于自己对这个集体贡献值的多少,如果我们把他人都当成阻碍自己快乐的路障,未免倒因为果了,只要你这样想,你永远不会明白快乐真正的感受、意义。但是你转念一想,既然快乐来自于集体,来自于跟人沟通,那我把别人往好的方面去想,认可他们的价值维系跟他们的关系,让自己拥有群众基础,建立自己的人脉社交网,这样岂不是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当你善于借用他人能力发掘他人能力时,你对一个集体能产生的贡献值已经是在飙升了)?你的快乐值也会不断递增,你的人生是不是看起来完全不同呢?(刘邦的核心骨干基本来自于他的老家沛县,诶,对了,你是不是也发现他也领悟了这一条智慧了呢!哈哈)
责备自己一无是处,认同并接受现在的自己,才会思考改变。嗯,责备大多时候只是为了好受,却并没有打算采取丝毫措施,而且更要命的是,责备是发现不了任何原因的,更多的是以结果来作原因,而这个结果只是你采用的借口,比如你胖,就说自己没意志力,起不了床,就说自己不够自律,完全本未倒置嘛,如果连原因都不愿意找,当然一无是处了。而认同自己,是已经清楚审视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不足,坦然去接受,而不是刻意去消灭那书评开头所提到的‘缺点’,当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你能做的就是去平衡你身上的特质,分析原因背后的解决方式,当你开始思考了,你就会开始行动,当你开始行动了,你就开始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