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重建》_精选读书笔记5500字
《心的重建》:正视失去和伤痛,不做“思维模式”的受害者
文/梨江水
人生短瞬,如惊鸿一瞥。在这白驹过隙的生命里,失恋、离异、死亡或许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事。可当这些失去和伤痛出现在生活里时,我们往往都会做出同样的事情,要么沉迷伤痛中无法自拔,要么想着如何逃避痛苦。
以前我自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无懈可击的,直到遇到《心的重建》这本书,我才发现之前的那些做法,对自己想走出伤痛并没带来什么实际上的帮助。
不得不说的是,《心的重建》这本书很反思维,它通过真实贴切的案例告诉你,经历伤痛才是拯救灵魂的解药。它让人们清晰的得知,在面对人生的每段失去时,最该关注的是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想着如何逃避。因为逃避只会让我们陷进伤痛里愈来愈深。
不要觉得面对失去和伤痛是件丢脸的事,也不要当它们不存在,更不要揪着失去和伤痛不放,正面面对接受并感受伤痛,学会用积极的自我肯定去释放伤痛,才是让我们走出伤痛的必经之路。而这也是《心的重建》这本书问世的主要目的:尊重爱,而不是伤痛。
本书作者露易丝·海是世界著名的心理疗愈专家,她被誉为“最接近圣人的人”。大卫.凯思乐是世界公认研究悲伤与失落情绪的健康专家。此书自出版以来,便已帮助无数受伤的灵魂,走出了伤痛的桎梏。
那面对失恋,离异,死亡等不可愈合的伤痛和失去时,我们到底如何让自己走出伤痛,成为更好的自己呢?接下来我会从三点来解读:
第一点:爱情里最不应该的是,我们给了别人我们所没有的!
27岁那年,瓦内萨在一场聚会里认识了傲慢的儿科医生罗恩,俩人恋爱了11个月后,瓦内塞便搬进了罗恩的房子里。
起初,瓦内萨很坚信,罗恩就是他一直要找的那个人。那时,她经常说的话就是“我注定是要嫁给一名医生的”。
本以为日子就这样一直岁月静好下去,但生活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在瓦内萨看来,他们居住的卧室很像单身汉的房间,而且卧室里有一张湿漉漉的水垫床,还充满了酒味,这让瓦内萨无法忍受。
于是她便提议要重新布置一下卧室。可没想到的是瓦内萨的提议被罗恩一下否定了,他说他很喜欢现在的房间,不想有任何改变。若可以改变,给水床重新换水倒是可以接受。
为此,瓦内萨灰心至极,从此再没提过此事,但心里却一直惦记着。直到他们的第一个纪念日,他们去了罗恩最想去的毛伊岛旅行。可在那里,瓦内萨惊奇地得知,这里不但是罗恩独自喜欢来的地方,而且是他和前女友相爱的地方,这更让瓦内萨接受不了。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胡思乱想:我对他来说不过是众多女人中一个,如果这次我没和他来旅行,他是不是就找其他人一起来?我真的重要吗?他真的爱我吗等等。
虽然那次的旅行,他们玩得很开心。但是自那以后,瓦内萨好像变了个人,她变得没有安全感,变得自卑起来,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讨他喜欢,她经常反复质问罗恩,是否还有其他人住过那个房间,是否在和别人在交往。
可是,每次罗恩的答案都出奇的一致。慢慢的,他对瓦内萨越来越反感。直到有一天,他再也忍受不了瓦内萨的疑心,他说:“我想你应该搬出去了。”
听到此话的瓦内萨非常愤怒,她恨自己无用,不能留住罗恩的心。之后的每天,她都沉浸在失恋的伤痛之中无法自拔。
尽管她曾想要挽回爱情,并在分手后不久,打开罗恩的家门,去帮他换水袋里的水。她想着用这种方法去感化罗恩,让他回心转意。可事实上,罗恩对于瓦内萨所做的一切却不以为意。
看到如此伤心难过的瓦内萨,不免觉得她很可怜。可同时也觉得她是自作自受。
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恋爱中像瓦内萨这样的女孩,她们开始都因为自己鲜明独特的气质和个性,而得到对方的青睐。
但是,随着感情的逐渐升温,与之而来的便是安全感的缺失。于是,各种疑问便时常折磨着两个人的情感,最后会闹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步。那想得开的会从中获得成长,坦然面对,想不开的,就像瓦内萨一样,总是做着自己本不喜欢的事去讨好别人。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是犯了爱情中的大忌讳,那就是我们给了别人我们所没有的。瓦内萨不喜欢水床,但为了让罗恩回心转意,主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换句话说,罗恩想要的是一个事事都顺从他心意的女朋友,但瓦内萨明显不是他要找的类型。
而当我们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往往就是失去自我的开始,那时候的自己觉得哪里都不好,觉得被抛弃是自己无能,并尝试用对方喜欢的方式讨好爱情,讨好对方,对方不在乎,自己就开始变本加厉的颓废、悲伤,但最终不但爱情没有回来,自己也弄得伤痕累累。
事实上,当初两个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不是因为讨好、屈尊自己而得到对方的好感,而是因为自己与众不同的魅力,吸引对方靠向自己。换言之,对方喜欢的是我们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不是那个因为对方而改变的自己。
能想清楚这件事,已实属不易,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坦然面对分手,接受这一失去的事实,并积极做自我肯定 “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即使分手了,依然是个值得被人爱的人”。
就像露易丝.海说:“当我们开始爱自己,就会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需要浇灌的种子,而不是围着他人生长的藤蔓。”
爱是永恒的,爱情里没有输赢,因为感情就是这样,即使我们费尽心机让我们的爱情更加与众不同或者更加深刻,亦或者更加圆满,情形也不会有任何改变。选择权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继续追求一个人,我们也可以怀着满满的爱将他们释怀。
第二点:婚姻里最愚蠢的莫过于,不懂得及时止损!
母亲节这天,简的丈夫加布却不在身边。那是自结婚以来第一次他没有同她一起庆祝,简很伤心,但是比这更伤心的是,加布因为一个老女人而离开了简他们母子,这让简备受打击。
想想之前,她的丈夫像对女皇一般的对待她,每个母亲节他都会做一份特殊的母亲节早餐给她,并送她一份精致的礼物,和她一起出去远足旅游。如今,这份特殊的对待他却转手奉献于别的女人。
简感到悲伤崩溃,她想不通,她那么完美的一个女人,为什么加布会如此决绝地离开她和他们的儿子,她到底做错了什么。为此,她开始暴躁、压抑、自责,并想着用结束生命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有一天在厨房,就在她想怎么了结自己的生命时,她的儿子走了进来,他用小手温柔的轻抚简的肩膀说:“怎么了,妈妈,一切会好起来的。”
儿子的一句话仿佛神灵般,一下点醒了正要走向极端的简,她意识到自己的荒谬可怖,竟然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抛下一个无辜的生命。
她深呼吸,给自己打气,她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了。于是第二天,她继续上班,她拼命的工作,拼命的忙碌,她不给自己留有多余时间去想他的丈夫,她以为这样做,自己就不会那么伤痛。可是,她错了,她越是这样,就越是悲伤。
因为伤痛只是一种挑战,但使伤痛变得更加难以承受的往往是我们的想法。
后来,在她的办公桌上,她发现了一张自助疗愈小组的申请,于是她便拿起申请告诉自己:我也需要疗愈。虽然她这样做的确需要足够的勇气,但是能让自己接受疗愈,这本身就是走出伤痛的开始。
而在之后的几个星期里,她经常和小组里的人坐在一起互动,观察事物、做笔记等。没想到的是,这一过程之后,简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她不再像以前那样颓废消极,悲伤的不能自已。反而在疗愈小组里,她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温暖,而且她开始能面对并且正视丈夫离开他的伤痛。
她意识到,离婚是一种结束,但也是另一种开始。她告诉自己:我会伤痛但是我不会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明白,它们出现都是为了让我的生命更加完整,它们只是我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而非人生的终点。
她积极做这样的自我肯定,就这样过了一年,简已经完全走出伤痛。而当母亲节再次到来时,她想起之前做的事,觉得自己真的很愚蠢,她竟然相信只有前夫才能给她带来幸福快乐。
露易丝.海认为:真正的背叛是忘记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真正的自我价值。
任何情况下,无论婚姻还在不在,我都会再找到幸福,都有爱和被爱的能力。而这些自我肯定的话看似简单,却完全要取决于自己是怎么对待那逝去的婚姻的,我们要明白,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永远只有自己。
每段感情都是生活安排来疗愈我们的。婚姻结束了,我们会感到伤痛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不要假装过去那些不存在,也不要试图逃避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想,我们才可能让自己从中解救出来,获得生活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让自己放下执念,去重新拥抱生活,因为只有懂得及时止损,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拥抱属于自己美好的一切。
第三点:面对死亡,我们目标不是处理伤痛,而是寻找幸福!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但是爱人去世却会让人感到无与伦比的空虚和撕心裂肺的悲伤。
玛丽的丈夫去世后,她和她的女儿们一直继续努力的生活着。幸运的是,玛丽她知道要想让自己从丈夫死亡的伤痛中走出来,必须要足够的时间来治愈。可事情并没有想得那么简单。
丈夫在世时的时候,节假日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的欢乐。可自从丈夫离世后,那个节日都好像受难日一样,他们除了悲伤什么都做不了。
因为节日的到来在时刻提醒着他们,丈夫不在了,快乐更不可能了。他们无法在丈夫不在的情况下恣意欢畅,她们觉得那样太对不起离世的亲人了。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真是太常见。当身边最爱的人离开我们时,我们伤心难过、悲痛万分。从此,我们害怕面对亲人离世的消息,想尽办法让自己萎靡颓废,并用此方式去悼念亲人的离去。
我们以为这样做就是爱,就是对逝去亲人最大的尊重。可是站在逝人的角度想,他们真的愿意看到我们为他整日伤悲吗?不,他更愿意看到我们能够继续幸福的生活。
因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躯体不在了,但并不代表他们消失。他们的爱依然还在,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让我们懂得爱的延伸和伟大。
幸好玛丽没有始终沉迷于伤痛。她决定坦然接受事实,而且她们约定好在她们伤心的那几年,不再打算过圣诞节。只是后来,玛丽渐渐意识到,这样生活始终不是办法,丈夫虽不在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
于是她开始尝试去改变生活,他们努力在没有丈夫的场景下去过每一个节日。但最后发现,那样的情景真的很难过。但她们没有放弃,玛丽告诉女儿们要尊重自己的感受,然后勇敢地面对这感受,并作积极的自我肯定,亲人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爱和灵魂依然存在,我们依然有选择让自己快乐的权利,有让自己更好活下去的理由。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疗愈后,玛丽和女儿们终于能勉强地渡过第一个圣诞节。而到第二次圣诞节之时,她们便可以在一周前就开始准备各种饰品,并装扮圣诞树。
这一次,她们不再像以前那么悲伤了,她们能真正接受丈夫已不在的事实,她们懂得,在这次过节中,要更多地尊重其中的爱,而不是为失去伤痛。
当亲人离世时,我们的想法或许会变得消极,并因此而变得很伤心,这都是正常的人性。而你也或许每天都思念你爱的人,或许你会觉得孤独。你用常人理解的那样,用整日悲痛的方式去悼念逝去的亲人,你想这就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了。而如果自己很快乐很轻松的度过每一天,就好像犯罪一样,时刻背负愧疚感。
可这样的悼念不是爱,它更像是一种折磨。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逝去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我们的爱人能够幸福开心呢的活着。即使亲人不在,但爱依然存在,只不过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并留在活着的人心中。
况且,死亡这件事它不是残忍的、邪恶的,它不是打倒我们的敌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因为只有经历死亡的人,生命才能得以完整。
我们可以痛苦,但我们不能一味的揪着伤痛不放,更不要拿“昨天”的伤痛,来惩罚“今天”的自己。要敢于感受并面对伤痛,从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生活该怎样过,勇敢的面对并敢于走出伤痛,然后以自己最喜欢的的平和方式去过余生。
到这儿,《心的重建》这本书就分享完了。
在这个过程之中,表面是在解读分析书中精华内容,但从深层次来讲,也是在为梳理并调解过往的失去和伤痛,同时对现在以及未来做最好的评估和展望。
我们要明确的是,在遭遇失去和伤痛时,哪怕是最糟糕得分手、最卑鄙的离婚或是最悲惨的死亡,我们最该做的不是逃避或者否认它们的发生。因为不管是分手还是离婚,在某种程度上,它也一种死亡。就像亲人离世一样,它已经不存在了,我们要做的是,从死亡这件事上悟出得到什么,我们要给予自我积极肯定,我们要活好当下,珍惜身边人,做好身边事。而不是一味地自责、逃避、或者否认,那样不但解脱不了自己,对身边最爱你的人,也是一种折磨。
所以,在面对失去和痛苦,我们要敢于面对并承认伤痛,透过伤痛这扇窗,对自己的人生给予积极正面的认识和肯定,允许自己开始新生活-一个可以拥抱爱而不悲伤的生活。因为你想怎么活,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选择权从来都在于自己,而非他人。允许自己面对伤痛,才能检视出爱的真谛,才能懂得伤痛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如书里所言:我们遇到爱,学会爱,但不会失去爱。爱只要来过就永远存在,如果非要说失去,我们只是失去了陪伴。他们的旅程结束了,我们的人生还在继续。我们应该要拥抱的其实的爱和未来,不是悲伤和过去。
我是江水,感谢您的关注阅读,更感恩您的点赞阅读转发。(原创内容,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