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_读书笔记1400字
本书作者在读史上功力深厚,深入浅出,见解独到,所以文章具有很好的可读性。在梳理中国财政历史演进和朝代兴衰的财政原因时,很有一些专业水平。趁着刚看完,做一点总结和思路整理。
一,财政对一个政权的作用永远不会被高估。很多时候,财政就是一个政权的生命线。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财政,皇帝也可以生不如死,更别说天下仓生了。政权的稳定同时也是普天之下普罗大众的幸福的必要条件。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二,中国历朝历代,财政管理能力实际上是在随着政治管理模式进化的,并不像通常的观点认为,中国就是反复的农民起义与政权更叠,没有长什么长进。至少从财政管理能力上,管理能力与理财技能是逐步进化的。到了大清一代,更是在汉化中全面继承了前朝财政的经验教训,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标志着统治者了解征税的基本原理,尽可能兼顾征税的公平性与简单易操作性;所以财政上的恶性循环的悖论是可以通过学习与机制的完善而得以解决的,并不是一个永恒的难题。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生死,财政是一个必要条件但不充分。没有稳健的财政,一个帝国可能会被饿死拖垮,这种例子屡见不鲜,但也不是百试百灵,至少大清不是被财政拖垮。当然,大清时代实际上已经迈入了近代工业文明的门槛;像太平天国、捻乱之类的消耗战,在历史上大体上是要结束一个王朝的;但关税和工商业发展拯救了大清的财政,使其仍然可以继续腾挪延展。直到大清完全失去了可以承担领导力的人才。
三,大清的失败,可以归之于帝祚已尽。如果细较短长,认为可能主要是人才和声誉上的危机使其终于倒毙于辛亥年间。满清虽然久习汉俗,但人种上并没有与汉族混同;入关满人仅百万之数,其基因与人才的衰落已经相当慢了。但毕竟,慈禧之后,满清政治人才已经无力回天,只能受袁世凯等汉臣的摆布。而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凌辱,虽然没有在财政上搞垮大清,但大清屡战屡败的形象使其生存的合法性受到很大的动摇,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
四,本书其实更多是探讨了汉唐隋宋明等留下的教训。汉代武帝完成赶走匈奴的大业,也让大汉朝廷伤筋动骨。一旦社会步入政府主导状态,往往陷入难以自拔的陷阱。晋代曹魏之后,其实是亡于制度革新的不深刻,更是政策执行力的折扣太大。这个方面,同为聪明过人、心地宽厚的刘秀、司马炎、李隆基和赵匡胤颇有类似之处。他们喜欢用自己的聪明去解决现实中的矛盾,而不想跟打天下和治天下的功臣们斤斤计较。但往往后世的皇上会失之软弱,政令难以贯彻,以至于养虎为患。所以到了大明朝朱元璋时期,朱老爷子一方面对于当官的没有好感,另一方面农民破落户不讲任何道德与仁义,所以大开杀戒,省下了不少钱财与土地,还给后世子孙创造出了一个不敢跟老板叫板的官僚集团。
五,本书虽称财政密码,但也涉及了货币发行等所谓金融问题,或者说因为古代中国以政府为绝对主角,所以两者区隔不大。感慨者,虽然都是发行纸币过量,造成超级通货膨胀,但结果并不完全相同:朱元璋搞瞎指挥,想蒙骗大家的财富,结果搞成恶性通货膨胀;宋朝的这种纸币掠夺,还搞了不止一次。只有才华横溢的脱脱丞相,发错一次货币就无可换回了;同样比较走霉运的还有民国时期的常凯申先生。所以财富是魔鬼,事到临头,可能没有几个人可以抵挡诱惑,所以最好还是建立集体决算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