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流浪者史诗》_精选读书笔记_800字

《流浪者史诗》_精选读书笔记800字

心若是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把流浪的场景置于1946年的阿富汗,更显悲怆与苍凉。

从看得见的人生到不可预知的未来之间是对文明程度的认知和认可,东西方的差距和冲突也起源于对文明的认知差异。如果再有别有用心的人将宗教生生扯入政治,除了无序和混乱,还有杀戮和死亡。

整本书看完之后,我依然不能理解艾伦的自我放逐行为,她的追寻方式和思想观念太脱离人的本性。以一己之力对抗建立了良久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回到本真,回到最恣意的追求自由的状态,从高度文明的美国偷跑到保守、封闭、激进、贫穷的阿富汗,她真的可以得到灵魂的超脱和“非人”的状态吗?这种擅自脱国离家,以致惊动上层建筑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意志的反映,它折射出太多别的东西。文明或者制度到底是压抑了人的本性,还是在一定规则内约束或规范了人的行为。

艾伦的流浪于人无害,可也无益。她憎恨整个社会制度,想要逃离熟知的一切,想要放下过去的一切,低到尘土或者尘埃里,太脱离实际了。我能看到的只是她逃离一个又一个地方,逃离一个又一个男人,她不会爱上任何人,遵循任何主义。

文明发展到现如今的程度,天地间已无处逃遁。流浪虽然是人的天性,可是上天已以无形之手给这种流浪划了界限,你想要闯入别人的地盘,就得遵守别人的游戏规则。

作者用宏大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气势恢宏的亚细亚画卷,那些生活在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深谷幽壑和炎热干燥的沙漠里,已辗转迁徙数千年的亚细亚族群,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任何想染指这片土地的人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无论英国人、俄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不行。

这本完成于1963年的书,在今天看来依然撼动人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阿富汗依旧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悲剧。从《追风筝的人》到《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我们除了悲悯和叹息,好像也不能对阿富汗做更多。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除了自我拯救、自我强大,貌似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