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日本新中产阶级》_精选读书笔记_1100字

《日本新中产阶级》_精选读书笔记1100字

相比《菊与刀》,还是这种实实在在花费了大量时间的田野研究更为可信,但可读性毕竟不如非黑即白,略带夸张的作品。

不过到底60年代的日本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相不相似?类似的地方在于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文化圈,西方文化的普及融合和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生活理念和模式的变化,至于新中产阶级(领固定薪酬)的出现和扩大,也是生产模式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产物。这可能也是大量读者熟悉感的来源。

但不相似的地方也是很多:

一是政治架构不同,这决定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从而影响了社会架构(例如国企);

二是注重学习的原因不同,中国千年来的科举制度深深影响了中国普通民众的观念。学而优则仕,学习考试进入仕途是很重要的一条路径,人口基数庞大决定了学习过程中的激烈程度,也是农业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人得以翻身的最大倚仗;

而日本则并未开展大规模的科举,正如作者书中描述,努力学习进入大型企业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模式,是工匠作坊像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结果。

不过同为人口众多竞争激烈,且没有经历过发达国家多年积淀的国家,就业压力导致的升学焦虑和加班文化确实是如出一辙。

三是家族结构不同。新中国建国后打破了很多传统模式,按作者说法就是相对于欧美诸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大量社会解组,以及中国家族的革命性断裂,日本则是有序而受控的转换。

所谓新中产阶级主要活动区域在城市,而中国城市化是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管控放松,政治规划等原因造就的,出于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出现的急剧变化,因此相较于日本长子继承制,其余后代自谋生路而自发进入城市谋求生路,进而由家族企业转化为现代企业模式,两者区别还是较为明显。且中产阶级的数量和人口占比也有很大不同。

四是女性地位不同。这个可能看了这本书的或者平时对日本有一定了解的都能发现,日本女性的地位的确很低,因此家庭主妇成为日本女性的主要职业(甚至于日本女星结婚退隐的新闻也显著多于其他发达国家)。虽然中国女性地位(尤其是农村地区)也不是很高,职场歧视等问题也频频出现,但相较日本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

总结一下,日本新中产阶级其实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阶层具备很多相似点,这是由工作形式和薪酬模式决定,更根本的看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因此各国新中产(或者说工薪阶层)较为相似,实际上考虑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结构看,还是有很大不同。不过结合本书之外日本近三十年来的发展,还是会对现阶段中国读者起到很多启发作用,值得一看。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