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赏析》_读书笔记1700字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李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
千古诗人,能气与自然兼得者,屈指可数,这可算是极高的评价了。
所谓气者,精神,气格也。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王世贞所谓的李白之“气”,就是这个东西。
这个气是儒家之气,是建功立业,不负人生壮志与情怀的冲天豪气。所以读李白诗歌,第一个感受是气很足,很振奋人,给人以无尽的精神力量。即便落拓天涯的时候,惨淡经营的时期,这种气也从未消失。
宝剑,明月,美酒,是李白诗歌中的三个主要意象。宝剑,就对应着李白的气格。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王世贞所谓的“自然为宗”,这个“自然”,是道家的自然。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名山大川的自然审美,二是与自然的合一,得道修仙的精神审美。在李白的诗歌意象中,对应这个自然的是明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美酒是李白诗歌中的第三种主要意象,是宝剑明月之外,最令人觉得可爱亲近的人间李白。喝酒时的李白,不求建功立业,也不谈问道修仙,惟求一醉耳。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
耍玩宝剑时的李白豪气干云,令人不由自主的敬仰,肃然起敬,恨不得为他拍烂双掌。弄月时的李白清净宁静,如琢如磨,令人不忍打扰,怕破坏了那一种静宁无双的仙家画境。喝酒时的李白酣畅淋漓,鲜活跳跃,使人忍不住为之举杯邀饮,共谋一醉。
王世贞说的“以气为主”是李白身上儒家士子忠君为民为天下分忧的理想主义士人气,“以自然为宗”是道家飞升得道逍遥自在的仙人气。在这个有抱负的士人气和无为而为的仙人气之外,李白诗中还有一种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酒气,这也仍然是一种非凡的凡人气。
壮志凌云的士人气李白是一把宝剑,问道修仙的仙人气李白是一轮明月,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凡人气李白是一杯美酒。
这其实是三种分裂的精神人格,它们是如此的不同和相互排斥,每一种人格追求都倾向于极端,矛盾尖锐而深刻,却完美的共存于一个天才的身上。
君知否?珍珠美妙,却是蚌壳一生的痛苦造成。
身为草民的李白渴望建功立业,希望“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到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皇帝的身边,有了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时,却又不甘心在实事中磨练历练,说什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于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等到远离朝廷回到草野了,却又寻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正是在这种自我精神的尖锐困境里,只好不断的“仰天大笑出能去”,不停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心理学上有一种离场效应,说一个矛盾人格的人常常会陷入一种精神困境中:身体处于这个场景中,精神却处于另外一个场景中。在场而离场,就造成了一个人无比矛盾痛苦困惑的存在现实。李白可谓此种离场效应的心理典型。
宝剑功业建不成,明月梦想到不了,只好沉醉于泥淖般的酩酊乡中。看似解脱了,实则手持酒杯,更深的陷入了宝剑与明月的理想与浪漫之中。如果是平凡一夫,无非以酒鬼生涯了此一生;妙在天生谪仙人,虽醉而“白也诗无敌,飘然出不群”。
当我们以今日的人学理念去衡量李白时,发现这个天才的确是出类拔萃的,在与自我关系和与自然关系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自我关系的自尊,自立,自强,自然关系的自在,共生,和谐,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李白没有处理好的是与他人关系:自由,平等,尊重。尤其是后两者。比如使唤有权势的大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磨墨,就是极没有平等意识,没有尊重精神的体现。正是这种与他人关系相处中的意识欠缺,导致了李白的离场人生。
俱往矣,李白的得与失,悲与喜,千古人言,滔滔不休。然而平凡而非凡者,正是彼辈!
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