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_读书笔记_1800字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_读书笔记1800字

很迫不及待的看完了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一个阿富汗女人法齐娅‘库菲传奇的生命经历。或许也验证了那句话“不同的人属于不同的风景”,一个人的存在,这世界上就有一个特定的位置留给她。

从小出生生活在一个政治家庭,耳濡目染也受到了熏陶。只是她还生活在一个极端的重男轻女、且战乱不断的时代。女孩的出生不会给家庭带来多少欢喜,接受教育是男孩的权利。主人公甚至后来回忆说,父亲只正面和她说过一句话,而且还是“滚出去”。女人的地位极低,她的母亲,虽然是他父亲最喜欢的其中一个妻子,但是对妻子不顾后果的打骂成了家常便饭,在她小时候的那个时代,女人是没有尊严的。

小时候对于父亲更多的是一种尊敬里带着畏惧,父亲从政,并且受到人们的尊敬,母亲虽时常遭到父亲的毒打,但依然很爱父亲,尽心尽力的做好他的妻子。认真的为来访的客人准备可口的食物。父亲忙于政事,母亲尽心地打理着家里的大小事务,处理好父亲几个妻子之间的关系,和平相处,井井有条。

好景不长。苏联入侵阿富汗,国内的游击队经过努力打退苏联入侵者。紧接着游击队开始瓜分权利,由于不满权利分配引发长时间的内战,国内安全情况堪忧,经济发展不前。这时候,塔利班政府慢慢趁虚而入,打败游击队,夺得阿富汗政权。在塔利班政权统治下,街道上枪声不断,女性外出必须穿蒙面长袍,乘坐出租车女性必须要有男性亲属陪同,停办了学校,不允许女性从医,不允许男性给女性看病,......... 一时间,阿富汗笼罩在人心惶惶的氛围下。

主人公父亲在游击队与塔利班政权交替时期逝世,给了一家人不小的打击。从此也开始了一家人四处逃亡的生活。母亲让主人公接受教育,而且也支持女孩接受教育。就这样,一面四处逃亡的生活,一面断断续续的接受着教育。一直到考取大学,已经陆续接触过英语、医学、政治等。在20岁左右的时候,伴随的母亲也离她而去,无疑又是一大打击。之后,和自己喜欢的阿富汗男子结婚。虽然只见过几次面,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男人博学多才,通情达理,尊重女性,以至于后来当法齐娅有参加政治的想法时,丈夫也全力支持。要知道,当时很多女性都没有尊严,更别说参政议政的权利。

当时处在塔利班的统治之下,由于法齐娅出生于政治之家,父亲、好几个哥哥都身担要职,塔利班政府为了加强统治,不断迫害周围参与政治的亲人。即使丈夫哈米德没有参与政治,但是由于法齐娅的政治家庭出身,也不断遭受到塔利班政府的迫害。监狱进进出出好几次,当时还处在他们新婚不久,而且法齐娅也身孕在身,但为了救出丈夫仍不断奔走寻找能够救出丈夫的机会。长时间的监狱生活(狱卒的毒打,不堪的卫生环境,精神上的迫害)让哈米德最终出狱仍带有一身病。这时候法齐娅虽逃亡在外,仍利用自己上学时所学,开设英语教学班,吸引了很多人,也分担了一些经济上的困境。

后来有机会参加联合国拜访阿富汗医疗情况的队伍,让法齐娅对乡村医疗和人们生活环境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且这次经历,为她以后的参加政治增添了很多帮助,她也因此扩大了视野、认识了联合国的官员。

丈夫的病越来越重,女儿也在不断的成长。她惊喜的发现小女儿很像她,很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大女儿则像丈夫哈米德,知识缜密,有学识。

后来发生了轰动世界的9’11事变,此时法齐娅已经是阿富汗的一名女性议员。后来,她还竞选了副议长,凭借着学识、对人们生活的了解和真诚的态度最终获得了竞选的胜利。她一直致力于增加民众对于自己国家的自豪感,真正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困难,普及教育,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而且她还是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议长,第一位女性联合国工作人员。

一路走来,政治家庭的熏陶,母亲让她接受教育的决定与做法,她的政治天赋,以及选择正确的婚姻,她的好学、才能、思想,她的演讲、语言才能,这些无一不成就了今天的她。

试想,如果没有当初对医学的热情与学习,后来的联合国来阿富汗的调查队或许与她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没有学习英语,后来逃亡到外地,就不会有靠开设教学班来的收入维持家庭。她一步一步走来,无一不验证了那句“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现在的努力,看似没有任何用途任何出路,但没有积累,等机会来了也会擦肩而过。每天提高自己一点,每段时间提高自己一些,不要一直停留在原地。当你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候,机会来了你自然就会意识到这是个机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