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和他的催眠疗法》_读书笔记4000字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和他的催眠疗法
杰弗瑞·萨德
◆ 米尔顿.艾瑞克森(Dr.Milton Hyland Erickson, 1901年12月5日-1980年3月25日)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是医疗催眠、家庭治疗及短期策略心理治疗(Brief Strategic Psychotherapy)的顶尖权威。
艾瑞克森以咨询师、分析师、鉴定人、仲裁者、倡导者、激励者、心灵导师、接纳的权威或严厉的父母等不同的面貌来面对每一个来访者,他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每个人会被独特的需求和不同的防卫模式所激发,每个人都需要原创的介入模式,而非正统、缺乏想象空间和教条式的治疗方式。
◆ 前言
艾瑞克森学派心理治疗是务实、结构取向的,根植在确认和改变既有的不良适应模式;促发改变优先于厘清过去,也优先于洞察症状的意义或功能。
◆ 催眠师
以往操作者会将暗示语句强加在被动的个案身上。与此相反,艾瑞克森的做法是激发并运用个案的内在资源(cf. Hammond, 1984 )。艾瑞克森学派的催眠是用来引发治疗反应,目的是让来访者合作。来访者接受心理治疗,是因为他们难以完成自设目标,治疗师的工作则是帮助来访者去顺从自己最大限度的欲求,在达到目标的途中,催眠通常能有效地克服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这使得来访者更能游刃有余地运用自助的潜能。
◆ 约翰和巴尼的案例
精神分裂症病人有四个共同的模式:1. 他们不会有满意的关系。2. 他们不会负责任。3. 他们不会率直地表达。4. 他们不喜欢被界定为一种特定的角色,例如,他们是生活的牺牲者,但他们不会承认,或没有认知到这一点。
◆ 多层次沟通
一些专家主张只有少部分的沟通反应是来自言自语内容,大部分的反应来自下意识对于暗示的觉察。针对沟通的研究指出:沟通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人所知觉到的信息效果,而非圆滑的技巧或是信息本身的含义(Haley,1982)。结果远胜于结构。
治疗一开始,他就坚信来访者是个完整的个体,有足够的资源达成治疗目标。艾瑞克森和那些受他影响的治疗师,他们的治疗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运用先前不自觉的改变潜能。
访者的表述经常是多层次的,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传递的信息;而治疗师明显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来访者理解过去的脉络或是现在的肌理。
艾瑞克森的治疗取向是一种谦恭有礼的治疗(Haley & Weakland,1985)。[插图]如果来访者用多层次的方式交谈,这时去打断他的谈话,指出他一直用隐晦不明的方式说话,并加以分析让他理解,这种做法不仅可能毫无效益
一位艾瑞克森取向的治疗师会很客气地谈来访者的身体问题,也会采用多层次散布技术来进行沟通并给予作业,创造一个让病人发掘内在资源和了解个人潜能的改变情境。这个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更为有效,部分是因为它尊重来访者的否认机制。我们都会自我欺骗,而否认就是自欺的伪饰,透过否认的防卫机制,我们都能获得一时的舒慰。通常不必去戳破这个情况,但如果真的有必要,迂回的巧计会比尖锐的挑明来得好,它所带来的破坏性和抗拒都较少。
◆ 治疗技术的定位
艾瑞克森不只反对理论,也反对程式化的“食谱”治疗。他不谈特定的技术,而是偏好倡导“善用”(utilization)的治疗概念。“善用”基本上是指技术来自于来访者,而不是来自治疗师本身。无论来访者使用什么样的技巧让自己成为一个功能不良的人,治疗师都能以其人之道,促使来访者过更有能力的生活
>> 艾瑞克森经常提到:“生命是活在当下,而导向未来。
他的心智策略相当弹性:来访者现在的处境是什么?来访者能改变成何种样貌?来访者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去完成这个转变?艾瑞克森会做些什么去帮助来访者激发他的内在资源,进而达成治疗目标?他的做法是增强来访者的正面经验,而不是去分析来访者的缺陷。
◆ 善用取向的治疗要点
提供艾瑞克森详细的治疗模式似乎有违其学派的观点。然而,我将列出善用取向里的一些要点:1. 辨识来访者的资源(未发掘的能力)。2. 评估来访者的价值观,例如,来访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也能成为来访者资源的一部分)。3. 善用来访者的价值观来开发他的资源。(更多关于辨识和善用来访者价值观的资料,参阅Yapko, 1985。)艾瑞克森所自豪的高“命中率”暗示,是得自于他觉察的能力及对于细节的留意,特别是他善用病人的价值体系。4.直接或间接地联结开发出的资源与问题。5.第四个步骤最好采取小步进行,建立信任、投契(rapport)的关系和改变的动机,自始至终都试图引导来访者产生自发改变。艾瑞克森相信从做中学是来访者最佳的学习方式。治疗的动作必须与来访者切身相关,也必须和他的 价值体系紧密结合。6. 任何的行为,甚至是抗拒,都能为治疗师所接受,并善用它成为有效的治疗工具;任何的情境都能为治疗师所接受,并转化为疗效性的运用。7. 戏剧能提高来访者对于指令的反应。8. 在激发反应行为之前,要预先植入概念的种子(seeding ideas )。9. 时间点的掌握是关键。治疗的过程涉及步调的调整、旧模式的崩解和新模式的习得。抗拒的发生通常是因为不够留意这些过程。10. 治疗师(和来访者)必须怀抱着期待的心态。11. 后续跟进——基本上就是测试治疗介入的成效。第一个技巧是要来访者在诊疗室内,当着治疗师的面练习新行为;另一个技巧是对来访者后续追踪;第三是让来访者用想象的方式练习新的行为。跟进和植入种子既是微观又是宏观;治疗流程的每个步骤都能植入种子并验收成果,以确认成功引发了治疗反应。
◆ 写作中的间接沟通
我建议你在研讨我的案例时,留意其中的人际关系、个人内在关系,以及一个行为改变所带来的滚雪球效应……有一点我想要向你强调,你所注意到的专业术语、措词、引导或暗示,一点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特质是改变的动机,以及理解未曾有人知道的他真实的潜力。
◆ 他面对死亡所树立的典范
生命是为了活着,深沉的哀伤是没有必要的。“当我的船航向大海,让酒吧里没有嚎哭声。”他也常开玩笑说死亡是他想做的最后一件事“当我们一出生就开始迈向死亡,只是我们其中有些人的脚步较快。何不认真过活、享受生命,因为你可能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死了。你永远无法预料它将何时发生,但某些人会担忧身后事。直到死亡来临之前,认真过活,享受生命。”
◆ 难忘的隽语和比喻
他经常说:“问题是生活的粗粮,任何常吃军用口粮的士兵都知道粗粮在饮食中的重要性。催眠是一个温暖的人在另一个人身上激发出一段维系生存意志的关系。”艾瑞克森有一部分的智慧是不直击要害地表达概念;不直击要害是间接沟通的精髓。
◆ 总结
艾瑞克森的治疗就像是一名资深老医生所提供的治疗。他提供简单的、常识性的治疗处方,以“不直击要害”的方式来呈现,让信息鲜活易懂。因此,来访者能够对指令反应。艾瑞克森并不是说了什么关于人格理论的深奥之语。但当大多数的治疗师在钻研他们的动力结构时,艾瑞克森留意的是那显而易见的部分,思忖着其能为治疗所用最有效的方法。
◆ 观察艾瑞克森的治疗
他引起她的注意,强调说:“当你看一座花园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去看花,也可以选择去看杂草。”这种建议正面价值观的做法,令来访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个比喻持续地冲击着我,我曾将将它有效用在许多来访者身上。
◆ 第一天 1973年12月3日
当你了解到人如何抗拒理智的想法和人有多么情绪化,你会理解心理治疗的首要之务,不是去强迫人改变他们的念头;相反的,你要跟随他们的念头,用缓慢的步调来改变它,创造出有利于改变的情境,让他们愿意改变自己的思想。
例子里隐含着下面的概念:一、对病人不要有先入为主观念的必要性;二、渐进改变的重要;三、以病人的价值体系来与其沟通;四、创造有利病人改变想 法的情境,让他们理解到他们自身即具有改变的力量。
人们有一种倾向,只听他们想听的,只想他们愿意想的,只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而不是去了解病人所说或所写的内容。他们试图将他们所听或所读的内容,放入自己的经验框架中理解,但这不是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你要真正听懂病人,你要真正了解病人。不要相信你所听到的,也不要分析你所听到的一切。你只要去了解它真正代表的意思。他们都有这样的自大想法:如果他们有足够的技巧,他们就能治疗每个人——当然他们确信能在他们当中找到这样的技巧,而不是去面对事实:有很多人不是可以治疗的,他们将会滥用治疗。
艾瑞克森的治疗方式是根植于病人对于治疗师沟通的反应程度。无论治疗师的技术多富有创意,如果没有任何反应——没有学习——就没有任何治疗。艾瑞克森的话题回到了今早的病人身上,他指出自己如何使用轶事去导向链接,用故事来回答故事,直到病人发现她故事里的共同特征,他用她的层次来和她沟通,尊重她藏匿实情的潜在需求。同时,他创造出有利改变的情境,并挑选恰当时机丢出关于低自尊的信息,而获得最大的效果。
艾瑞克森试着引导我的内在连结(association)。他不是直接告诉我要想什么,相反,他制造隐微的压力到特定的思考方向上。以他所举的那个例子来说,要让一个人去谈论他的兄弟,先由谈论自己的兄弟开始。一开始我并不是很了解这个技巧的重要性,然而,我很快就了解到:引导连结是艾瑞克森治疗方式的关键所在。心理治疗通常都发生在与衍生问题同层次的前意识链接,与问题衍生的层次相同。一个病人的想法能通过连结的引导而缓慢地改变,通过这种方式,变更为病人自发导向。
◆ 第二天 1973年12月4日
当你对一个病人说话的时候,你想要他们去辨认出其中的共同主题,或者是你打算激起他们个人的回忆时,你必须试着掌握你说话的时间,才能在完全正确的时刻,用你想说的话去触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