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中医:以气治气,以通为治》_读书笔记1400字
总起来说,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谓气,有几个特点:(1)气凝聚而成为有形有质之物,气是构成有形有质之物的原始材料;(2)气是有广度深度可言的,即是有广袤的;(3)气是与心相对的,是离心而独立存在的实体;(4)气是能运动的,气经常在聚散变化过程中。从这些特点看,中国哲学所谓气与西方哲学所谓物质,是基本类似的。但中国哲学所谓气又有两个特点:(1)气没有不可入性,而贯通于有形有质之物的内外;(2)气具有内在的运动性,经常在运动变化之中。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形、质有层次之别。质是有固定形体的。(此质不是今日一般所谓性质之质。)西方古代哲学所谓原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名词来说,应云最微之质。而中国古代哲学则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非形非质的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的气。这气没有不可入性,而具有内在的运动性。这是中国古代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
气的含义很复杂且变动不居,难以理解和把握。要理清“气”衍生出来的“精”、“神”、“阴阳”、“五行”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是难上加难。在中国医学诸多典籍中,没有哪一本系统地说明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像我这样不了解传统文化也不懂医学的大部分国人来说,几乎不可能能从医学典籍中的只言片语中把握这些概念。那如何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医这样的国粹呢?樊学鸿想到的是将中医和现代科学结合,借助借助物理学理论来解释中医。
樊学鸿把气比作为水分子,然后根据水分子的振动幅度、运行过程和状态区分阴阳、五行和六气,即承载热量较少振动幅度较小的水分子为阴气,承载热量较多振动幅度较大的水分子为阳气,把水分子受热之后再冷却产生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就是五行,六气则是六种不同性质的水分子。
流动的热水(气)通过经络运行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而气又在每个部位通过热的边界层,将热渗透给组织,即热水加热冷水(以气加热气),从而逐步达成身体各处温度的平衡。水分子在脉内运行为营气,在脉外运行为卫气。营、卫两个系统的耦合,实现了人体热能的流通和分布,供热系统和散热系统的平衡,提供了人体生命态下动态的气化环境。
如果人体循环系统的热平衡出现异常,即水分子气化异常,就会出现病症。在治疗过程中,一般有调节气量、调节气压以及调节气化三种方式。具体病症需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樊学鸿在书中举了不少运用其理论治疗疾病的案例。他的理论和举的例子都挺容易懂。对医学门外汉来说,这是了解中医的一本好书。但是他在书中没有说明如何把形而上的气转换成了形而下的水分子(把气比作水分子也使得气的内涵和外沿缩小很多),他也没有说明营、卫两个系统是如何耦合的,更没有对“精”、“神”、“经络”等概念用现代术语进行解释。不过,要将古代中医理论都用现代科学术语表述且能自洽不是能够轻易完成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需要更多即懂中医又懂哲学和科学的专业人士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目前也确实有其他学者做相关的工作,比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祝世讷教授结合中医和系统科学发展了系统中医学理论并出版了《系统中医学导论》、《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和《系统医学新视野》等书,金观涛教授在去年也出版了《系统医学原理》。相信在科学家们以及中医药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将在不久的将来完成现代化转变和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