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全译全注)》_读书笔记1300字
想弄懂“王阳明心学”
首先要弄清楚心学的三个概念
什么是心?什么是心体?什么是心之本体?
什么是心,不是指我们的身体脏腑,而是指我们的感觉、思维、意识、观念
比如我们总是想看好看的,不是眼想看,而是心想看;我们总是想听好听的,不是耳朵想听,而是我们的心想听;想闻香的,不是鼻子想闻,而是心想闻;想吃好的,不是嘴想吃,是心想吃。
什么是心体,心体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达到的地方,所以王阳明说心无内外之分。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做什么样的事,我们的待人接物,我们的处事风格,所到之处,所观之感,所做之事,都是我们的心体。
什么是心之本体,是我们对万物感应后,做出的是非判断,比如看到有小孩掉到水里,我们便会动恻隐之心,这边是心之本体,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
再来谈谈王阳明的三大核心观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此心不作利益判断而作价值判断时,你的表现自然会合乎天理合乎天道,比如冬虫夏草,当你做利益判断时:会觉得它是很珍贵很名贵觉得他一定有很多功效,当你做价值判断的时候,它不过是一味普通中药,只是人们炒作价高而已。
知行合一: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是有的人喜欢胡乱思索,脚不着地,纸上谈兵,所以要强调一个“行”字;也有的人冥行妄为,埋头拉车,不反省思考,所以要强调一个“知”字
为什么说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呢,王阳明说,‘知’到真切笃实的时候,已经’行’了。就是当我们真正想弄清一件事的时候、或有极大兴趣想弄清的时候,你必然会为此付诸行动,你想都不用想怎么去做,你早就已经在做了,想怎么去做、去“行”,只是多此一举;(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老婆查老公是否出轨,还用想怎么去查吗,各种手段恐怕早已无所不用其极了,,,)所以“知”到深处就是“行”了,王阳明说,起心动念已经是行了,之所以没有行到深处,是你知的不深。
还有下一句 行到明觉精察的时候,已经知了,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心无旁骛,做到如庖丁解牛,如火纯青的时候,还有什么不知的吗,这个时候你已经是该领域的行家了,别人都要向你请教一二,所以“行”到深处已然是“知”了
讲到这里 知与行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就像佛家讲的,此微尘,非微尘,只是名微尘,所以借用一下,此知行,非知行,只是名知行。所以只好叫知行合一吧
最后是 致良知
我在想为什么王阳明心学的精髓落在“致良知”上了
谈心即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随时随地的合乎天理,碰到该贪恋的还是贪恋,名利权色;该痴迷的还是痴迷,沉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无法自拔;与人打交道,还是那么傲慢,故作高人一等;私下里总是猜疑别人这别人那。做不到心像镜子一样如实反映当下的客观事实,客观规律
谈知行合一,人总是会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去做,为欲望所驱使,做了,也就错了,还谈什么知行合一呢
最后上升到致良知,无时不刻的践行 心像镜子一样如实反映当下的客观规律,如何做到呢。
心即理是要正我们的心,去做正确的事
知行合一是去践行,实地去用功践行
沉浸到所做的事里面,入乎其内,在做的过程中“致良知” 驭乎其上,驾驭的感觉,不是事在做你,而是你在做事,事半功倍!
对心学的一点浅谈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