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_精选读书笔记_1700字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_精选读书笔记1700字

有多少人整天抱怨“我待人生如初恋,人生虐我千百遍”
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为什么别人学习效率比我高?为什么别人看书比我快?
思维导图的发明者东尼·博赞认为“既然身体能通过锻炼变强,那么大脑也能通过锻炼变得聪明”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清晰明了的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带给我们的价值,思维导图的7个规则等,作者矢岛美由希说:“制作思维导图就是思考给任何事物划分分支的过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透彻的分析一个主题,不仅如此,把所有内容都花在一张纸上,可以纵观全局,注意到信息之间的联系。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大脑使用说明书,制作导图就是一个将中央的主题逐渐细化分解的过程。作者认为思维导图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帮助我们整理信息、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带给我们的价值
1,制作导图的步骤就是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透彻的分析一个主题。
2,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在一张纸上,我们由此可以纵观全局,并且因为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是“顺藤木瓜”式的记忆,而且颜色和形状也帮助我们的记忆回想。
3,因为思维导图的逻辑非常清楚,可以传达模糊情感和感受。
4,思维导图让大脑时刻都在考虑还要写什么词,思维全部集中到思维导图上,利于我们深度思考。
5,每一个分支都在引导我们的思维,不断分解,不断引导,将我们生活中没有意识到的记忆,通过画图的过程,不经意间唤醒。
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
1、中途删除的内容,不要抹掉,用叉号划掉。可以帮助我们追溯思维过程。
2、明确自己为何而画
3、不追求美观,焦点放在主题的分解上
4、一张纸可以多个主题
思维导图的7个规则
规则1:纯白色纸张,大小A4以上最好,A3起步,如果刚开始留白较多,就用A4,选择适合自己的尺寸最重要。纸张横向摆放,这是我们眼球转动的方向,利于我们的绘制。
规则2:中心图像不要求漂亮,中央的主题可以是照片、图画、文字或抽象的图像,自己看懂就好,不用过于深究图像的美观。中心图像的大小以一个拳头大小为宜,大一点方便后期绘制,太小则显的过于拥挤杂乱。较大的主题也利于我们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另外,为了更好的让头脑预热,利用5分钟画你的中央图像。
规则3:使用多彩的颜色。颜色没有标准,但一定要使用。颜色会刺激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增加我们的绘制乐趣。画笔的选择要优质,流畅的笔感同样可以激发流畅的思路。
规则4:延展的线条。中心主题第一次分解的线条是主支,主支再分解就是分支。线条根部粗尖部细,类似走之旁最后的一撇。分支的流畅和思维的流畅相辅相成。线条要有“大”“中”“小”三种粗细程度,能显化主题的层次感。分支的长度要适度,过长则不利于视线的集中。通过颜色和线条的粗细,可以让各个主题的重要程度一目了然。
规则5:在分支上写语言。1分支1词语,通过分支,我们将相关的词标注在线条上,通过关键词的思索和总结,帮助我们分解出新的灵感。
规则6:层次化。层次化最重要的是分层和排序,分层和排序指的是按照某规律重新归类和排列。要先把脑海里的所有信息都先写出来,做到信息不遗漏,再去做归类和排序。但作者也提醒,初学者有可能过于在于这条规则,反而画不出东西,不必过于深究规则,随着经验的积累,自然而然会符合这条规则。
规则7:TEECAS。这个词是尝试、行动、反馈、检查、调整、成功的英文首字母组成的。这是一个循环优化我们的思维导图的工具,是绘制思维导图前要做的心理准备。尝试最重要,先大胆去做。
作者在全书中也着重强调了几个信息。
1、将自己的思维原原本本画下来。思维的完整性最重要,其次再整理分层和排序。
2、遵守规则,但不拘于规则。思维导图是帮助我们开阔思维的工具。
3、简单化思维导图,将注意力放在分解过程本身上。
总结
思维导图中简单、有趣的绘制过程,不断分解主题,帮助我们探索创造性的灵感和尘封已久的记忆。市面上现在有很多帮助我们开拓思路、梳理逻辑的工具。但是工具毕竟是工具,我们要善于利用,沉迷于工具本身则会本末倒置。另外,思维方式要养成习惯,思维导图确实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触碰思想的深处,但是我们在绘制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成长,养成深度思考、逻辑性思维的习惯。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