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炼金术》_精选读书笔记3500字
索罗斯是我阅读过所有投资大师里最犹太吝啬的人,想通过认真阅读,发现索罗斯的具体投资方法的只言片语?那是做梦。索罗斯说过,凡是读过他书的人绝对赚不到钱,因为他不会把方法告诉别人。
本书中,反身性理论的表述分散在各个章节,晦涩难懂,结构混沌,叙述缺乏条理,易产生歧义。目前为止,是我最繁琐麻烦的一次书评。
反身性(reflexivity),人的思考主动影响人们参与其中并对之思考的事件(或处境)。可以理解为反自身性。反身性原理的本质,是指人的认知可以改变事件,而事件反过来又改变认知。
再举个更直白的例子,如果投资者相信美元升值,那么他们的购买行为将会让美元上涨,这反过来又会使利率降低,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推动美元再次升值。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简单的只研究股价本身而不顾参与者偏见的科学主义都是错的。
索罗斯在书中写到:我们发现,正是参与者的偏向导致了均衡点不可企及。调整过程所追求的目 标中混入了偏向,而偏向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可变的,在这 种情况下,事件进程的指向将不再是均衡,而是一个不断 移动的目标。
1,索罗斯投资哲学、策略与方法:
索罗斯深受波普尔哲学的影响,波普尔证伪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认知活动所具有的那种本质的不完备性,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且都是证伪的对象。波普尔主张方法论统一,即适用于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和标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事件的研究。
对这一主张,索罗斯是不同意的,他认为认识自然现象和认识社会 现象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即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事件包含思维参与者,而自然现象则没有。参与者的思想成为所要认识现象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事件的发展并不具有对于思想的独立性,即在社会事件中,构成不确定要素的,是参与者的思维本身而不是外部观察者的干扰。因此,在自然科学中适用的方法,在社会现象的研究中不再适用。
例如,流行的观点认为市场总是正确的,市场价格倾向于对市场未来的发展做出精确的预测。但索罗斯认为,事实上市场总是错的。不是市场价格预示未来,而是参与者的预期塑造未来。因为参与者的认知缺陷是与生俱来的,有缺陷的认知与事件的实际过程之间存在一种双向 联系,这导致两者之间缺乏对应,这种双向联系就被称作反身性(reflexivity)。反身性概念构成了索罗斯投资哲学框架的基石。
索罗斯善于从国际政治、经济的动态大势上看待金融问题,并从哲学视角看投资,注重蕴藏在价格变动规律背后的哲学逻辑。在1987年世界股市大崩盘发生的前两年,他便预测了该事件,这与他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是分不开的。在金融投资运作中,他重视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坦承自己的不足,随时纠正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勇于面对失败与反思。
2,索罗斯的历时实验
在本书第3部分历时实验中,索罗斯的体会之一是,构造与检验假说的过程,对于最终结果所做出的贡献是毫无疑问的。体会之二是,随时记录自己的思想,不辞辛苦的构思与记录令他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索罗斯将他个人生活中的两大持久兴趣-哲学思考与金融投机-结合在了一起。
索罗斯认为,反身性的过程是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预言的,历时实验只不过是寻求替代方法的一种尝试。科学的方法是试图按事物本来形态来理解事物的,而历时实验则是实验者指望能够获得所期望的目标状态-自求最大利润的投资操作上的成功。换一种说法,科学的基本目标是追求真理,而历时实验则是追求操作上的成功。后 者索罗斯称之为炼金术。
3,索罗斯反身性(reflexivity)理论
(一)反身性的构建与数学表达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一样,参与者的思维会影响金融市场本身,从而让股价的走势不再是独立的,它总是与参与思维发生反复的共振,这也就是反身性。既然是这样,金融市场就不可能用简单的科学方法来计算。而科学主义者却机械地、毫无批判地将科学方法加诸其研究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主义恰恰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
索罗斯认同凯恩斯的观点:经济现实中的变量往往是互相依赖的,而某些传统的学者却假设它们是独立存在的,从而用偏微分的方法得出一定的结论,而当他们把结论用于现实时,却又忘记了这些结论赖以存在的假设条件,这是典型的伪数学方法。假设条件使那些作者们能在矫揉造作和毫无用处的数学符号中,忘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互相依赖的性质。
股票市场天然就是反身性,因为股票参与者的观点必然影响到股价,进而让股价不再独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索罗斯又引出两个函数:
y=f(x) 认知函数,x=F(y) 参与函数
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认知函数。
其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而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参与函数,其含义是:有某一类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
“两个函数同时发挥作用,互相干扰。函数以自变量为前提产生确定的结果,但在这种情境下,一个函数的自变量是另外一个函数的因变量。
确定的结果不再出现,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相互作用,其中情景和参与者的观点两者均为因变量,以致一个初始变化会突然同时引起情景和参与者观点的进一步变化,索罗斯称之为反身性。”上述函数又会产生递归性,它们不会产生均衡,而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变化过程。
用函数表达其变化为:
y=f(F(y)),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回归系统”。
索罗斯用这这个函数是想说明,金融市场根本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在那里,一组事件跟随另一组事件,不受思维和认知的干扰。而金融市场是思维参与其中,因果关系不再是一组事件直接导向下一组事件,相反,它以一种类似鞋襻的模式将事实联结与认知,认知复联结于事实。
如此,反身性理论构建完毕,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参与者的认知和被认知对象互相影响,基本面影响观点,观点反过来也影响基本面,它们永不均衡,互动变化,以致无穷。
(二)反身性理论的应用
索罗斯试图用他的理论分析和解释诸多经济问题,如股票市场的反身性,外汇市场的反身性,信贷与管制的周期等;并对国际债务,贷款的集团体制,里根的大循环政策,银行体系的演进,美国的公司大精简等进行历史回顾性研究;又对自由市场与管制,国际性的中央银行等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反身性 关系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运用反身性理论可以解释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现象,并可帮助人们做出一些明智的关于未来发展的假设,或帮助人们对复杂问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1)反身性在股市中应用
关于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索罗斯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不是由一种因素简单决定的,而是由基本趋势(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因素)和主流偏向(市场参与者的观念)与股票价格的变化三者互相作用(即反身性)造成的。具体机制是,基本趋势通过认知函数影响参与者的认知,认知所引起的变化又通过参与函数影响股票价格的运动趋势。同时,反过来股票价格的变化又影响基本趋势和主流偏。结果是这三个变量没有个可以保持不变。通常三个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 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造成市场股票价格时而上涨时而下跌,形成繁荣与萧条的交替。索罗斯认为,这一模型的应用给他的投资生涯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反身性在银行信贷的应用
索罗斯坚持认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次衰退都发生于信用扩张期间,所以,他用繁荣/萧条模型解释反身性。
繁荣和萧条是不对称的。在繁荣的开端,信贷的额度和抵押品的价值都处于极小值,而在萧条时,它们都处于极大值,但起作用的还有另一个因素,清偿贷款是要花时间的,履行越快,对抵押品价值的影响就越大。在萧条阶段,贷款和抵押品价值间的反身性相互作用被压缩在一个很狭窄的时段内,故而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正是累积头寸的突然清算,导致了萧条的运动形态迥异于在先的繁荣。
可见,繁荣/萧条的循环是反身性过程的一个特殊变异。任何时候,只要存在着价值和估价行为之间的双向联系,则繁荣随之而生。估价行为呈现为多种形式,在股市上,是收益;在银行业务中,是抵押品。繁荣有可能——尽管未必——在没有信贷扩张的情况下发生。
从理论上讲,它们亦可在未将股票用作抵押品的情况下发生,尽管现实过程涉及了大量的信贷。若无信贷介入,逆转将成为较为渐进的过程。收缩不再是扩张的镜像,其理由在前文中已经述及——相对于趋势的初期,在逆转期间,估价的反身性要素更为强烈——但(因为信贷没有介入)同时也不会出现作为萧条特征的清偿压缩。
废了大量脑细胞及时间,只是领教了犹太人云山雾罩地扯淡。好吧,给二星,我己经很泱泱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