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_读书笔记_3500字

《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_读书笔记3500字

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

蒂姆·哈福德经济学家,深受全球读者追捧,被誉为“最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他主笔的“亲爱的经济学家”专栏已成为《金融时报》关注度极高的专栏之一,著作《卧底经济学》已被翻译为30 种语言,在世界多国发行。

1.认知多样性是提升创造力的秘方,也是去除“团体迷思”的良药。

2.从另一个世界的人身上,你不仅可以获取新的视角、新的知识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还可以展开新的合作,这样不齐的齿轮之间才会产生火花。

3.我们担心未来某一天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却没有意识到机器人已经在一步一步抢走我们的决定权。

4.如果我们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我们是在剥夺他们锻炼自己社会技能的机会、学习如何做出理智决定的机会、感受痛苦和失去的机会,以及感受和创造混乱的机会,我们剥夺了他们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权利。可笑的是,我们觉得这就是爱。

◆ 人类很难抗拒井井有条的诱惑,因为这通常意味着情势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即便一定程度的意外和麻烦可能带来意外之喜,人们也不愿冒这个险,而要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的麻烦。

◆ 第一章 创造力

“创意,那就像强迫自己大脑里的血液倒流。”

被誉为“科技惊悚小说之父”的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写了多部小说,出版了艺术、医学甚至计算机编程领域的书籍。此外,他还导演了科幻惊悚电影《西部世界》(Westworld)。克莱顿在不同领域展现出的才华最终给他带来了声望和名誉:截至1994年,他已经创造了众多商业奇迹,包括小说《桃色危机》(Disclosure)、电视连续剧《急诊室的故事》以及电影《侏罗纪公园》。由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这些人玩起跨界就跟玩杂耍似的。还真有人把这当成一种类似“跨界杂耍”的行为来研究,创造力研究学者基思·索耶(Keith Sawyer)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组成的科研团队就是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心流”(flow)理论,它是指一种人们因为过于沉浸在一项活动中而忽略身边一切事物的状态。研究人员调查了近100位极具创意的人士和他们的创造方式,包括印度传统音乐作曲家拉维·香卡(Ravi Shankar),设计了第一架人力飞机“蝉翼信天翁”的保罗·麦卡克莱迪(Paul MacCready),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获得12次艾美奖的电视制作人琼·科纳(Joan Konner),以及杰出的非虚构类作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还有获诺贝尔化学奖及和平奖的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结果,这些创意非凡的人士都曾同时踏入多个领域。在创意的星河中,他们就像一颗颗发出灿烂光芒的星星,在银河系遥遥相望,既照亮了彼此,也指引着人们前行。

◆ 第二章 团队合作

“我的头脑是开放的!”天才数学家保罗·厄多斯(Paul Erdös)和著名的罗伯斯山洞实验告诉我们:和谐让一个团队一事无成,而矛盾让一个团队硕果累累。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了“弱连接理论”,大意是:紧密的社会关系反倒没有相对薄弱的社会关系更能够发挥作> 证明对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来说,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强连接”,如近亲、密友;而常常是“弱连接”,如同事或打开电视机偶然看到的某个人。“很多实证数据都表明,一个城市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生产力,一个董事会的多样性决定了董事所做决策的水平,一家公司的多样性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创造力。”

◆ 第三章 办公环境

普罗普斯特写道:“秩序对人类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人们追求井然有序,但它和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周遭环境的感悟方式背道而驰——而那是更原始的、对人类来说更得心应手的方式。”

◆ 第四章 即兴创作

一家公司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学会放手,必须给予员工即兴发挥的空间

◆ 将创意付诸实践的过程往往充满混乱。”贝佐斯告诉《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的作者布拉德·斯通

◆自动化悖论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动化不但操作简单,而且可以自动纠错,哪怕操作者不够专业都可以正常工作很长时间,他的不足被自动化完美掩盖,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同行发现。第二,即便是老手,由于系统不需要他们手工作业,原有的操作技能也会因为疏于练习而退化。第三,自动化系统往往在异常情况下失效,或者以发生异常情况的方式失效,如果操作者的技巧不够熟练是无法应付这些突发情况的> 尽管这些高科技数据库功能强大、着实有用,但我们恐怕没有意识到,整洁有序的数据库很难反映出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凌乱。我们同样没有意识到,在电脑的准确率比人脑高一百倍、工作效率高一百万倍的同时,它出错的概率也在成倍增加。科技应该帮助人类做出更好的决定,而不是代替人类做决定。 一旦计算机给出相应的建议,人们便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自动化偏差”。

最好的方式便是抛弃全自动化,采用半自动化,让系统和人工合作,同时让系统及时给出反馈。当专业人员在设计某个自动化程序时,最好让其能够时不时地刻意制造一些小麻烦,以转移一下人的注意力。

当人们摸不着头脑时,就会警惕起来。复杂的路况迫使他们全神贯注,既要好好开车,又得留意其他车辆和行人。一片混乱的“喷泉广场”成功拯救了事故频发的交通路口。

◆ 适应能力

我周围的一切都必须干净、整齐。我无法忍受丝毫的混乱。”破窗效应和胃溃疡告诉我们:将整洁奉为信仰是错误且危险的。 在自然界中,多样性意味着健康,在其他领域,亦是如此。

人体寄生的菌种平均每人达一万多种,这比人体的细胞种类还多,它们重不足1.5公斤,却在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细菌很危险;一些没什么影响;一些对我们身体有益;还有一些,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有时候是朋友,有时候是敌人,视情况而定。

为什么21世纪的年轻人体内的微生物多样性在下降呢?罪魁祸首便是抗生素的滥用。医生原本只应在病人感染极其严重的时候才使用抗生素,然而,这类强大的、拯救生命的药物却经常被用来治疗小病小痛,或者被误用来治疗病毒感染,又或者用来给牲畜增肥。第二个原因和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频繁使用洗涤剂、洗手液等消毒工具,使得我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远离细菌。 第三个原因是剖宫产比例的上升。新生儿可以从母亲身上获得多种微生物,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在母亲子宫里完成,而是新生儿经过母亲产道时获得的。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更容易患过敏或哮喘

作家兼城市规划大师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曾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Cities)[插图]一书中指出,我们生活的地方应该具有多样性。

雅各布斯却很有远见,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生命力脆弱,多元的产业结构虽然会让城市看上去混乱,产业之间偶尔还会相互阻碍,但是正是这种多元化让一个城市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尽管在世人眼里,伯明翰是个毫无特色的地方,但是在过去数百年中它从一次又一次危机中挺了过来,屹立不倒。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经济的多元化对健康的经济体来说至关重要多元化和复杂性往往是携手并行的。正如雅各布斯所言,一个国家在通向多元化的道路上面临两大障碍。第一大障碍和人类天性有关。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打交道,这一天性很难磨灭。 第二大障碍来自官僚主义,它比第一个障碍好对付> 具有现代思维的人早已明白多样性是韧性和适应能力的基础。

◆ 生活的凌乱滋养了创意、刺激和人性,离开了凌乱,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会随之消逝。认识到混乱在开发人类潜能方面的魔力,我们就要从小孩子抓起——只要我们够胆。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我们在儿童时期参与的非正式比赛的数量和长大成人后的创造力成正比,而正式比赛和创造力则成反比。 研究小组却发现这些危险因素其实利大于弊:它们会增加孩子们的运动量、提高社会技能、减少攻击性、减少意外。

游乐场的标准化存在风险,因为这会让玩耍变得过于简单,以致孩子们根本不用留意自己的动作,风险意识逐渐淡化。如果我们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我们是在剥夺他们锻炼自己社会技能的机会、学习如何做出理智决定的机会、感受痛苦和失去的机会,以及感受和创造混乱的机会,我们剥夺了他们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权利。可笑的是,我们觉得这就是爱。绝大多数工作、建筑、关系都没有这样的特质,它们用条条框框限制着我们,循规蹈矩,单调乏味。而我们呢?一次又一次地听之任之,就是因为条条框框虽然限制着我们,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廉价的安全感。可悲可叹!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