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胡适谈读书》_读书笔记_1900字

《胡适谈读书》_读书笔记1900字

又到了一年一度盘点读书的时候了,去年和前年分别写了《夜深人静时想想一年的经历》和《努力抓住时间的尾巴》,成了每年的固定动作,今年继续更进。
回眸一年的读书生活,痛并快乐着,“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尝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但总体上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比起前两年来退步了不少。可能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入世”越来越深,难以在读书上分享更多精力。《警世通言》第五章为“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讲的是一个叫金钟的富翁爱财如命却人财两空的故事,看多了此类中国古典文学,总是有一种定数的凄凉和遁世的无奈,对“入世”感到乏味。有时候更深地理解佛家讲的“出世”和道家讲的“避世”,希冀超然世外做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看客”,静坐书斋看潮起潮落,走出书斋读世界这本“大书”,体味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现实总是现实的,当七情六欲难以放下的时候就是天方夜谭了,做不了“世外高人”,做不到特立独行,还不得不向现实“倒戈”,学会在碎片化时间中“挤海绵”,利用好八小时之外的时光,享受与书籍神交的欢愉。
读书的好处是什么呢?有一句俗语讲“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意思是命运是定数,而积德读书是变数,这个变数可以改变定数,也即可以改变命运,所以读书不是无用的。谈起读书对我的益处,莫过于买书的“心潮澎湃”,读时的“淡泊宁静”,读后的“反刍留香”,事前事中事后都有良好的体验感,提升了我的思想层次与处世哲学,使人不易站到矛盾的两端。“外物之味,久则生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感觉读书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活,让我无法脱离读书的轨道,就像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也在于此,并非毫无意义的炫耀,而是对生活的总结和感悟。长时间不读书内心是空洞的、是空虚的,甚至让人精神错乱、让人走丢灵魂。“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本雅明说得很好:买书实际上是拯救一本书。我始终觉得买书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最少的投入获得一生的收获,甚至德荫子孙,实现“耕读传家”,即使来不及读还可以“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而且中国的书价在全世界算是最低的之一,不亦乐乎。“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曾国藩家书》是我最推崇的一本书,曾文正公就认为,耕读之家,最能维持长久,所谓“耕读传家、泽及后代”,曾家的家规就是“八宝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以至于曾氏后人才会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淘书屯书藏书已成为我最大的爱好,不知不觉成为了一个书蠱,导致家人对家里书“无地可放”怨声载道,也占了我微薄俸禄支出的一部分。相比买书更大的价值是把囤积的书全部认真读完,记在心中,实现从“买之”变为“知之”,以有涯之生求无涯之知。很多人觉得坚持读书是一件很难的事,其实不然,坚持读书和登山是一样的,上山很累,山顶豁然,下山清爽,而且“无限风光在险峰”,读不懂的书才有大收获,老是读看得懂的书等于没读。“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人在世上磨先要磨志,“道虽迩,不行不至”。更高一层的价值在于读完后的认真思考,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然后“立言”于世,“立道”于世,待到尘埃落定,自己存在的价值还在,不至于让思想与身体一起消逝。著书立说应该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也是喧嚣过后的沉淀。
2019年共读了141本书,总体上自己感兴趣的书居多,纸质书居多,其他书籍甚少旁骛。收获最大的书为《曾国藩家书》,看得最细的书为《传习录》,历史学类最推荐的书为《东晋门阀政治》和《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以及《中国:传统与变革》,哲学类最推荐的书为《第二性》,宗教类推荐《金刚经》和《庄子》,传记类推荐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小说类推荐马伯庸的《风起陇西》。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读书种类过“杂”,部分读书“不求甚解”,难以“兼收并蓄”,读书种类不聚焦,面广而不专。二是读后思考较少,只有少部分书籍写了读书心得,大部分书籍看后考证以及动笔较少,“隔岸望月”“隙中窥月”“雾里看花”。三是“温故”较少,一味喜欢求新,对旧书尤其是一些大部头的书籍温习较少。在庚子年,同样对读书数量不作要求,只要求自己克服惰性,每日必读,读必有获,修身养性,以读纸质书为主体,读电子书为补充。在择书方面挑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来读,术业有专攻,加强读书的总结与思考,在动笔上多下功夫,力争早日“立言”。
这算是2019年的“三省吾身”了,待明年,读书新收获,再来写!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