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_精选读书笔记1200字
这样读史才明智
看过许多历史,但往往浮于故事表面,真正的历史场景以及当时处境下不同人的抉择心理我们往往不得而知,就像我们做设计要参考优秀案例,一般人觉得意向图好好看,我要跟他学习,高手分析案例往往能发掘出设计师当时所面临的哪些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艺术化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如此读历史才能真正获得深层次的心流体验。例如提到赤壁之战中的周瑜,之前也只大概知道他率领联军打败曹操,似乎有些不得志(既生瑜何生亮),好像还通些音律(曲有误周郎顾),仅此而已,而通过本书作者对赤壁之战前的战略态势分析,周瑜建议孙权出兵抗曹的政治军事分析,自己随后带领联军深入荆州腹地,主动与曹魏决战,并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才真正的理解了大都督的胆略,那是真正的有勇有谋啊,配的上苏轼在赤壁怀古中的赞颂。
类似这样的分析还有很多,包括隆中对策论的优缺,孙权对联盟态度的转变历程,刘备取巴蜀的急功近利,曹操撤淮南军而囤摩陂未救樊城的妙招,关羽回救荆州时士众离心竟做鸟兽散,陆逊在夷陵全线突击刘备的机巧,诸葛亮一出祁山未断陇山关口的大意以及随后数出祁山兴复汉室的政治执念,姜维撤秦岭山口诸围以及最后远驻沓中弃守剑阁的失策,凡此种种,获益颇多。
最后提一句书中着重描述的政治定位指导军事实践的问题,诸葛亮的隆中对算是提出了吴蜀联盟抗曹,发展大西南根据地的军事策略,而这也成了刘备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一旦吴蜀联盟破裂,荆州丢失引发上庸得而复失,整个蜀汉就开始走下坡路,但是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的话,赤壁之战主要是吴国出力,到头来好处都让刘备占了,平分荆州也就算了,我好心借他南郡继续抗曹,也提议一起进攻益州刘璋,他表面上说刘姓一家人不宜相互攻伐,自己反而偷偷跑到益州去夺了刘璋的地盘,刘备狡猾奸诈如此,也就别怪我不客气拿回荆州了。千年以后看国共这段历史,竟也有几分相似,共军十年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定位是建设红色苏维埃,明显的不得人心,苏区根据地虽有机会壮大,但遇到真正腾出手的国军以后,就只能万里转移,就像刘备早年辗转青徐,委身各路诸侯,惶惶如丧家之犬,直到西安事变爆发,共产国际知识要国共合作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不是杀了蒋某人给死去的同志报仇,从此以后,建设苏维埃让位于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国军,政治定位一发生变化,共军立马在敌后爆炸般壮大,这些都被蒋介石看在眼里,一如当年孙权骂刘备奸诈,蒋也指责共军消极抗战,积极发展地盘,最终爆发了近代版的袭荆州——皖南事变,好在江南根据地的丢失对共军战略影响不大,共产党没有学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只是发动舆论声讨,国共合作的牌子继续留着,那共军就会持续发展壮大,直到日军投降,当年困于陕北边境的几万人马也终于发展成了可以平分天下的百万雄师了,这就是政治定位准确的惊人魔力呀!!